在东北,电车电池是否过关不能一概而论,部分电车电池通过技术改进和优化,能够较好地适应东北的低温环境,而一些未采用先进技术的电池可能会面临性能挑战,以下是具体情况分析:
技术进步使部分电池性能过关
- 极狐阿尔法S5:这款车在气温为-22.5℃严寒条件下,低温电耗仅为25.6kWh/100km,为所有参测车型中最低。其全系搭配宁德时代电池,最大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在-7℃的低温环境下,电池的能量保持率仍高达92%。还标配了低功耗热泵空调系统,配合桩端高效脉冲加热技术,让电池加热速度提高了4倍,结合高压超充技术,充电时间相比同类车型减少了30%。
- 红旗天工08:搭载了111度大电池,采用全场景电池温控技术,-20℃电芯能量保持率可达85%,-10℃电芯能量保持率高达93%。搭载的800V高压快充,5分钟便可增加192km的续航,在-10℃的环境下,从10%-80%充电仅需38分钟。
- 深蓝S05: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中的续航达成率达到62.2%,得益于全球首创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每分钟最快可使电池升温4度,5分钟可加热20度,能快速让电池保持在合适温度,还采用了热泵空调系统,提升了低温续航能力。
- 采用骁遥电池的车型:宁德时代的骁遥电池采用独特的混搭设计,应用第二代极寒电解液,在-40度极寒环境下仍能放电,-30度时可充电,续航里程可达400公里,全温域智能均衡热管理技术确保了低温下的功率稳定输出。
部分电池在东北面临的挑战
- 续航里程缩短:低温会使电池内化学反应减缓,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续航里程大幅缩水。如原本续航400公里的电车,冬季可能仅能行驶200公里左右。
- 充电效率降低:在低温环境下,电池充电速度变慢,充电时间延长,且在极寒天气下,还可能出现充不进去电的情况。
- 电池寿命损耗: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使用,会加速电池老化,减少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增加后期更换电池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