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没有明确公布全国范围内普及电车的具体时间,但根据相关规划和发展趋势,有以下一些目标和分析:
- 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目标:根据规划,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数量将达到8000万辆,预计届时中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4亿辆,新能源汽车占比约为20%。虽然这距离全面普及电车还有一定差距,但届时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有显著提升。
- 2035年新车销售目标: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到2035年,我国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实现电动化,且计划在2035年实现新车销售的全面电动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到2035年所有在用车辆都将是电车,实现全国范围内电车的全面普及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
实现电车普及的进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免费停车等,以及对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电车的发展。未来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加速电车的普及。
- 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和换电站的数量和分布是影响电车使用便利性的重要因素。中国充电桩数量已经有了很大增长,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交通干道,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老旧小区,充电设施仍然不足。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减少消费者的里程焦虑,促进电车的普及。
- 技术发展:电池技术的进步对于电车的普及至关重要,包括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时间的缩短以及电池成本的降低。目前,800V超快充技术正在逐步普及,当该技术普及后,100度电池充电10%-90%的时间基本能控制在20分钟左右,将大大提高充电效率。此外,车辆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提升了电车的使用体验和吸引力。
- 消费者接受度:随着消费者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电车技术的了解和信任度增加,以及电车使用成本低等优势的显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电车。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高,更愿意选择电动车辆作为出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