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包含的黑科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多合一电驱系统:电驱集成化是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十二合一的电驱系统已量产上车,如比亚迪 e 平台 3.0 Evo,将驱动电机、减速器、电控等一系列关键元器件集成于一身。其优势是使电驱系统结构更紧凑,缩短整车线束长度和控制芯片数量,减少能量传输损失,提高电能转化为动力的效率,增加车辆续航里程。2025 年,预计会有更多车型搭载高效的多合一电驱系统。
- 智能底盘技术:智能底盘具有全面线控化、高度集成化和 AI 智能化的特点。线控化取消机械连接,通过电信号控制执行器,反应速度快且有安全冗余。集成化采用集中的域控制器架构,减少电子控制单元数量,实现更好的协同控制。AI 智能化能让车辆的感知、传感器系统和云端数据融合工作,提前感知路面状况并调节悬架参数,提升乘坐舒适性。包括华为、蔚来、小米、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均已布局智能底盘技术,2025 年将迎来量产元年。
- 整车全域操作系统:整车全域操作系统把车辆内部各自为政的系统整合起来,让它们在统一指挥下协同工作,提高效率。2024 年,蔚来发布了行业首个整车全域操作系统 SkyOS・天枢,华为也有相关产品发布。2025 年,预计会有更多车企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真正上车,届时车辆 OTA 升级将不仅局限于个别功能,从智能座舱到动力输出,甚至底盘软硬等都可升级。
- 端到端融合多模态大模型智驾技术:将多模态大模型深度融入端到端智驾是最新技术趋势,可改善车辆对场景、障碍物等要素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应对复杂交通场景。端到端智驾经过数据训练学习,能做出拟人化决策。如理想率先推出端到端模型 + VLM(视觉语言模型)方案,VLM 可让车辆 “看懂” 周围道路信息。此外,智驾行业出现的 VLA 架构,端到端与多模态大模型结合更彻底,能更好地识别和处理罕见事件,提升智驾系统的应用场景和安全性。2025 年,智驾行业的迭代速度还将加快。
- 半固态电池:相比传统锂电池,半固态电池减少了液态电解质的使用,降低了电池起火风险,同时能量密度更高,相同体积下能存储更多电量,可提升车辆续航里程。2025 年,半固态电池将迎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MG、广汽埃安、长安深蓝、吉利、一汽等众多车企计划在 2025 年左右装车半固态电池。
- 全域 800V 架构:全域 800V 架构使整车电气系统在 800V 电压平台上运行,具有充电速度快、发热量低、更安全、车辆更轻等优点。在合适的充电桩下,10 - 15 分钟就能充到 80%,同时降低了能量损耗,延长了电池寿命,减轻了车重,提升了驾驶体验。2025 年,预计会有更多电动车配备全域 800V 架构。
- 超高算力芯片: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对车载芯片算力要求越来越高。英伟达 Thor 芯片单颗算力可达 2000TOPS,2025 年将装车,可轻松应对高强度智驾场景,还能为智能座舱提供支持,将智驾、全液晶仪表盘、前后排娱乐影音等集成到一个架构中,提升效率并降低系统成本。此外,高通骁龙座舱至尊版芯片也将在 2025 年装车,相比前作性能大幅提升,AI 性能有 12 倍提升,最多可支持 16 块车载屏幕,并实现 “舱驾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