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虚标主要有以下原因:
- 测试标准与实际使用差异:国内新能源车续航测试采用 CLTC 标准,虽比旧版 NEDC 更贴近中国路况,但仍存在漏洞。CLTC 测试是在恒温、无风阻、匀速驾驶的理想环境下进行的,这与实际复杂路况天差地别。现实中,车辆会遇到频繁的启停、上下坡、不同的气温和风速等情况,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车辆的能耗。
- 车企为追求数据优化:为了在测试中获得更好的数据,车企会通过调整胎压、关闭车载设备等方式美化数据。有车企工程师透露,CLTC 测试时,甚至连收音机都不敢开。这种为了数据而数据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也让消费者对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质疑。
- 电池技术瓶颈:在众多新能源车所使用的电池类型中,磷酸铁锂电池较为常见。然而,它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在冬季时活性会下降,续航缩水可达 40%。这是因为低温会影响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导致电池的性能大打折扣。
- 热管理系统缺陷:部分车型为了降低成本,在热管理系统上偷工减料,未配备电池预热功能。这使得车辆在低温环境下充电效率骤降,同时也会影响电池在低温下的性能,导致续航进一步缩水。
- 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不同的测试标准存在差异,如 WLTC 续航 400 公里与 CLTC 续航 500 公里的车型,实际表现可能相同,但消费者往往会误以为后者更强。消费者很难去深入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含义,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容易被误导。
- 车企逃避责任:当消费者反映续航问题时,车企常常会以 “常跑高速”“开了哨兵模式” 等理由来推脱责任,或者声称 “冬季续航打五折是正常的”,将责任归咎于客观因素,而不承认自身产品存在的问题。此外,购车合同中通常不标注续航承诺,这使得消费者在维权时无据可依。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和行业也在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如推动建立更完善的第三方测试机制、优化测试标准、加强对车企的监管等,以提高电车续航标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