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西方放弃了电车

2025-03-25 14:35:32  阅读 12 次 评论 0 条

西方并没有完全放弃电车,只是在电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导致部分车企调整策略,放缓电动化的进程,主要原因如下:

  • 政策因素

    • 补贴政策调整:一些西方国家政府补贴政策不稳定或取消补贴,如德国在 2023 年 12 月提前终止电动汽车补贴计划,导致 2024 年德国电动汽车新车销量骤降 27.4%。法国削减补贴以支持欧洲产电动汽车,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市场。而美国虽有《2022 年降低通胀法》,但财政部也出台规定,从 2024 年开始,电动汽车须至少 50% 的电池部件与材料在北美制造或组装才能获税收抵免资格,使用特定电池组件的车辆将失去最高 7500 美元税收抵免资格,这对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有一定限制。
    • 法规变化的不确定性:欧盟内部政策存在分歧,如关于 2035 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车的政策,部分国家车企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罚款压力,意大利汽车工业协会呼吁取消 2025 年相关罚款机制,称罚金威胁扼杀创新投资。同时,欧盟拟出台的《汽车行业行动计划》中强制提升电动汽车电池本土化比例等举措,引发产业保护主义与转型代价的争论,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决策。

  • 市场与竞争因素

    • 传统燃油车市场主导:西方传统燃油车市场根基深厚,丰田、奔驰等传统燃油车巨头在 2023 年利润可观,如丰田利润达 2189 亿元人民币,奔驰利润 197 亿欧元,相比之下,电动汽车利润较低,如比亚迪 2023 年利润仅 300 亿元人民币。欧美车企在燃油车技术上积累深厚,进一步创新和开拓市场相对容易,更倾向于继续发展燃油车。
    • 中国车企的竞争压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在全球市场扩张,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产品性价比高。2023 年中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 944.3 万辆,占全球产量近三分之二,给西方车企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 技术与基础设施因素

    • 技术短板:欧洲车企传统优势在机械制造,在软件和智能化技术(如自动驾驶系统)等汽车电动化关键领域落后于美国特斯拉等科技公司,且在电池核心技术和供应链上依赖亚洲国家,相比之下,特斯拉通过自建超级工厂掌握主动权,欧洲车企转型面临技术和思维上的困难。
    • 基础设施不完善:欧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充电桩覆盖率和使用便利性低,电力基础设施复杂,电网调度不通,建设速度慢,且市场标准不一,产品认证费用高、难度大、时间长,政府支持不足,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和使用。

  • 企业自身因素:部分西方车企电动化投入过大,导致利润率下降,如大众汽车因电动化投入过大,利润率降至 3%,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因此需要调整策略,重新评估电动化发展计划。

综上所述,西方并非完全放弃电车,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对电动汽车发展策略进行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6774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