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战役电车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充电方式:
- 超充技术:部分地区会建设超充站,其单枪功率可达到 480 千瓦及以上,如重庆计划到 2025 年底建成超充站 2000 座以上、超充桩 4000 个以上,能为战役电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实现类似 “一秒一公里” 的充电效率,大大缩短充电时间。比亚迪也推出了超级 e 平台,将量产乘用车的充电功率推升至 1 兆瓦(1000kW)量级,通过 “全域千伏高压架构” 及闪充电池技术,使搭载该技术的车型能实现 “1 秒 2 公里” 的补能效率,5 分钟即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并计划建设 4000 + 座全液冷兆瓦闪充站,单桩输出能力达 1360kW。
- 智能有序充电:大力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桩,新建充电桩原则上统一采用智能有序充电桩,也会按需推动既有充电桩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可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和车辆需求,优化充电时间和功率,避免集中充电对电网造成过大冲击,同时也能降低用户的充电成本。
- 双向充放电:车网互动技术得到发展,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形成信息流、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战役电车可参与削峰填谷、虚拟电厂、聚合交易等应用场景,在电网负荷高时向电网放电,在负荷低时充电,发挥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
- 移动充电和充电救援:在一些特殊场景或应急情况下,可能会采用移动充电设备和充电救援服务。例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景区、大型商场等区域,依托原有移动储能设备、储能电源车等,为战役电车提供临时充电服务,解决车辆电量耗尽或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
- 换电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开展集团式、规模化换电场站建设,实行 “车电分离” 销售方式。对于战役电车来说,换电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换满电的电池,实现快速补能,尤其适用于运营车辆或有紧急任务需求的车辆,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