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电车怕撞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电池安全风险:
- 热失控风险:电车使用的锂电池在受到撞击时,电池组可能会变形,导致电池隔膜撕裂、内部短路,进而引发热失控。例如 2023 年沪杭高速上汽大众 ID.4X 纯电动车碰撞收费站设施后起火,就是因为高速撞击造成电池壳体严重变形,火势蔓延速度极快。即使是安全性较高的磷酸铁锂电池,也存在极小概率的起火燃烧风险。一旦电池发生自燃,基本不可抢救,留给驾乘人员的逃生时间很短。
- 能量密度与安全的平衡:为追求更高的续航里程,车企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但这可能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如 NCM811 动力电池为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增加了正极材料中镍材料的占比,而镍的活性高、不稳定性增加,遇到高温或外力冲击等更易引发热失控。
- 车身结构与重量因素:
- 吸能设计要求高:电车重量普遍大于同级别燃油车,根据动能公式,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更重的电车具有更大的动能,撞击能量也更大。这就需要电车在正面碰撞时特意加强车头的吸能区,同时为防止车身碰撞时变形殃及电池,车身整体强度也会做得特别高。但即使有良好的吸能设计和高强度车身,严重碰撞仍可能对电车造成较大损伤。
- 碰撞时对其他车辆的影响:由于电车更重,与燃油车发生碰撞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重量轻的燃油车会产生更多的加速度变化,乘客更容易受伤,而电车加速度变化更小,相对来说乘客承受的伤害更低。但这也意味着电车在碰撞事故中可能会对其他车辆造成更严重的损坏,引发更多的安全问题。
- 智能驾驶因素:
- 系统复杂性增加故障风险:2025 年智驾功能不断发展,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越来越复杂。虽然智驾系统的初衷是提高驾驶安全性,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高阶智驾功能启动后,车辆电耗激增,一旦剩余电量达到预设值,就会强制退出智驾模式,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而且智驾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故障可能导致车辆失去部分或全部智能驾驶功能,增加撞车风险。
- 驾驶员注意力分散:部分驾驶员可能会因为车辆配备了智能驾驶功能而放松对驾驶的注意力,过度依赖智驾系统。然而,现阶段的智能驾驶大多只是辅助驾驶,并非全自动驾驶,当遇到突发状况时,驾驶员可能无法及时作出正确反应,从而导致撞车事故的发生。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车企也在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电车的安全性,如改进电池管理系统、加强车身结构设计、优化智能驾驶算法等。例如,阿维塔 06 在 2025 年 3 月 21 日全球首次挑战 E - NCAP 2026 标准,并以高分通过 50% 重叠率对碰试验测试,展示了电车在安全性能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