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穿越电车轨道的安全性较以往有一定提升,但仍不能绝对保证安全,需要从设施改进和人员意识等多方面来分析:
- 安全保障措施提升
- 警示与防护设施完善:一些城市的电车运营公司在乘客可步行穿越点新增了很多安全防范设施,如苏州在 2024 年对 20 个站点投入超 500 万元进行改造,设置了新的人行通道和换乘通道提醒信号装置,乘客按下过街按钮后,屏幕绿色信号亮起才可通行,同时还有红色鸣音警告等;轨道两边也新装了灰黄色铁护栏,能让乘客穿越时减慢步速、观察来车,基本杜绝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法规与司法保障加强: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苏州市地方性法规司法适用的工作意见》,明确对于苏州市地方性法规已有规定的,法官应当依法予以适用。在电车相关案件中,依据法规对运营方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进行了认定,促使运营方整改,这也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穿越电车轨道的安全性。
- 技术发展与应用:随着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的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发展。2025 年,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使电车的运行监控、故障预警等方面更加完善,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穿越安全的问题。例如研究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控制、无线传输、故障灾害预警监测等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轨道交通敏捷运维保障系统,能提升整体的安全水平。
- 仍存在的安全隐患
- 人为因素:部分行人或车辆驾驶员可能存在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如不遵守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随意穿越轨道等,这会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即使有完善的安全设施,如果人们不按规定使用,依然无法保证安全。例如三亚有轨电车示范线自 2020 年开通运营以来,就发生多起因机动车辆违反交通法律法规行驶、行人横穿马路等原因导致逼停有轨电车的事件。
- 设备故障与维护问题:虽然技术在发展,设施在完善,但仍有可能出现设备故障的情况。如信号装置故障、轨道损坏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修复,可能会对穿越轨道的人员和车辆造成危险。另外,一些老旧线路的设施可能存在老化问题,需要加强维护和更新,否则也会影响安全。
- 特殊情况:如遇到恶劣天气(暴雨、暴雪、大风等),可能会影响视线,降低警示信号的可见度,或者导致轨道湿滑等,增加穿越的难度和风险。此外,一些意外事件如道路施工、交通事故等可能会干扰正常的交通秩序,对穿越电车轨道的安全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2025 年穿越电车轨道在安全设施和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要确保安全,还需要行人、驾驶员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同时运营方要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及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