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没有足够依据表明 2025 年电车的危险会比其他年份更大。不过,电车在一些情况下确实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具体如下:
- 电池热失控风险:电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热失控。如不当的充电行为,像过充、使用不匹配的充电器,或者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底部受到托底、剐蹭,以及长时间泡水等,都可能触发电池热失控,进而引发起火甚至爆炸。
- 充电设施及电路问题:如果充电设施安装不规范、线路老化、存在质量问题等,可能导致充电时出现短路、漏电等情况,引发安全事故。此外,车辆内部的电路系统若因老化、故障等原因,也可能出现漏电、短路,增加起火风险。
- 碰撞安全隐患:虽然电车在设计上会考虑电池的防护,但在严重碰撞事故中,电池组仍有可能受到挤压、穿刺等损伤,导致内部短路,引发火灾或其他安全问题。而且电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较高。
- 极端环境影响:在高温环境下,电车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加速,可能导致电池过热,增加热失控的风险。同时,低温环境也会影响电池的性能和续航能力,使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暴雨、洪水等恶劣天气下,电车还可能面临涉水行驶的情况,若防水措施不到位,水进入电池系统或电气系统,会引发短路、漏电等故障。
为了降低电车的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和企业也在不断努力。例如,我国发布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于 2025 年 3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检测标准,将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同时,车企也在加强电池技术研发,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完善车辆的安全设计和防护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