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的具体员工人数尚未有官方公开数据。但结合其产能规划、行业标准及公开信息,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产能与员工规模的关联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交付目标已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北京亦庄一期、二期工厂的协同生产。一期工厂设计产能为 15 万辆 / 年,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值;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年中投产,届时总产能将翻倍至 30 万辆以上。若参考行业标准,年产 35 万辆的汽车工厂员工规模通常在 8000-1.2 万人之间,具体取决于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模式:
- 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 100 万辆,员工约 2 万人,人均生产效率 50 辆 / 年。
- 比亚迪:人均生产效率较低(约 3 辆 / 年),但涵盖全产业链生产。
- 小米模式:小米汽车采用 “核心自研 + 供应链整合” 策略,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电机依赖外部供应商,因此工厂更偏向总装环节,自动化程度较高,员工规模可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特斯拉效率估算,35 万辆产能对应约 7000 人,但实际人数可能在6000-8000 人之间。
二、工厂扩建与人员需求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投产将显著增加用工需求。二期工厂占地 53 公顷,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规划机动车停车位 1009 个,硬件规模接近一期工厂。参考一期工厂的人员配置,二期投产后可能新增3000-4000 人,使北京两大工厂总人数达到9000-12000 人。此外,小米计划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新工厂,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但 2025 年内该工厂尚未启动大规模招聘。
三、现有人员结构与增长趋势
- 研发团队: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研发人员约 3400 人,智能驾驶团队计划在 2025 年扩充至 2000 人。这部分人员主要负责技术开发,不直接参与工厂生产。
- 生产与供应链:工厂员工以生产工人、技术支持和管理人员为主。2024 年 6 月,小米汽车曾启动双班制生产,中介机构单日招聘名额超过 100 人,显示生产端存在持续人力需求。
- 行业对比:新势力车企中,小鹏汽车 2024 年员工总数约 3.5 万人,其中生产人员占比约 40%(约 1.4 万人);理想汽车员工约 3.16 万人,生产端正进行减员。小米作为后来者,生产端人员规模可能更精简。
四、潜在影响因素
- 自动化水平:小米工厂可能采用高自动化产线,减少对人力的依赖。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冲压、焊接环节自动化率超过 95%,小米若类似布局,可进一步压缩生产人员数量。
- 供应链协同:小米与比亚迪等供应商合作紧密,部分零部件由外部企业代工,这可能减少工厂内部的零部件生产环节,降低用工需求。
- 订单波动:尽管小米当前订单储备充足,但短期波动可能影响产能利用率,进而影响人员配置策略。
五、总结与估算
综合以上因素,2025 年小米汽车北京工厂的员工总数预计在 8000-10000 人之间,其中一期工厂约 5000-6000 人,二期工厂投产后新增 3000-4000 人。若武汉工厂在 2025 年底启动试生产,可能带来额外 1000-2000 人招聘需求,但整体规模仍以北京为主。需注意的是,这一估算基于行业标准和产能规划,实际人数可能因自动化进展、供应链调整等因素有所变化。未来可关注小米官方公告或第三方机构调研数据以获取更准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