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4 年的财务数据和 2025 年的市场动态,小米汽车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但亏损幅度正逐步收窄。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2024 年亏损现状与原因
- 单车亏损金额
2024 年小米汽车共交付 13.6854 万辆 SU7 系列车型,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平均每辆车亏损约4.53 万元。若按账面亏损计算(包含研发摊销等费用),单车亏损可能更高,约为5.1 万元。
- 亏损主因
- 规模效应不足:汽车行业需规模化摊薄成本,而小米 2024 年销量仅为 13.7 万辆,远低于传统车企的盈亏平衡线(通常需 30-50 万辆)。
- 研发与固定资产投入高:小米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050 亿元,其中汽车业务占比显著,包括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北京工厂二期建设也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成本。
- 电池成本占比大:小米 SU7 搭载的 101kWh 电池包成本约 10 万元,占整车成本的 40%-50%,而 2024 年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
二、2025 年亏损趋势预测
- 销量目标与规模效应
小米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若达成这一目标,销量同比增长 156%,规模效应将显著降低单车成本。根据行业经验,销量每增加 10 万辆,单车成本可下降约 10%。
- 成本优化空间
- 电池成本下降:2025 年磷酸铁锂材料价格预计触底回升,但整体电池包成本仍低于 2024 年。宁德时代 173Ah 电芯成本已降至 0.4 元 / Wh,100kWh 电池包成本约 7 万元,较 2024 年下降 30%。
- 生产效率提升: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后,产能利用率将提升至 80% 以上,单位小时产量提高 30%,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
- 研发投入摊薄: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超 300 亿元,但随着销量增长,单车研发成本将从 2024 年的约 4.5 万元降至约 2.6 万元。
- 价格与毛利率变化
- 定价策略:小米 SU7 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Max 版 29.99 万元,均价约 23.45 万元。若 2025 年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占比提升,均价有望升至 25 万元以上。
- 毛利率改善:2024 年小米汽车毛利率为 18.5%,2025 年若销量达 35 万辆且均价提升至 25 万元,毛利率有望升至 22%-25%,接近行业平均水平。
三、2025 年单车亏损估算
- 保守预测(销量 35 万辆)
- 收入:35 万辆 × 25 万元 / 辆 = 875 亿元
- 成本:
- 电池成本:35 万辆 × 7 万元 / 辆 = 245 亿元
- 其他变动成本:35 万辆 × 12 万元 / 辆 = 420 亿元
- 固定成本(研发 + 制造):150 亿元
- 总亏损:875 亿元 - (245+420+150) 亿元 = 60 亿元
- 单车亏损:60 亿元 ÷ 35 万辆 ≈ 1.71 万元
- 乐观预测(销量 40 万辆)
- 收入:40 万辆 × 25 万元 / 辆 = 1000 亿元
- 成本:
- 电池成本:40 万辆 × 6.5 万元 / 辆 = 260 亿元
- 其他变动成本:40 万辆 × 11.5 万元 / 辆 = 460 亿元
- 固定成本:150 亿元
- 总亏损:1000 亿元 - (260+460+150) 亿元 = 130 亿元(盈利)
- 单车盈利:130 亿元 ÷ 40 万辆 ≈ 3.25 万元
四、风险与不确定性
- 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汉等车型降价可能迫使小米跟进,压缩利润空间。
- 电池价格波动:若碳酸锂价格反弹至 15 万元 / 吨,电池成本将增加约 15%,单车亏损可能扩大至 2.5 万元。
- 政策与供应链风险:补贴退坡、芯片短缺或原材料涨价可能影响交付节奏和成本控制。
五、行业对比与长期展望
- 新势力亏损对比:蔚来 2024 年单车亏损超 10 万元,小鹏约 3.05 万元,零跑 0.96 万元。小米亏损处于中游水平,规模效应下有望快速改善。
- 盈亏平衡时间点:若 2025 年销量达 35 万辆且毛利率提升至 25%,小米汽车可能在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 生态协同效应:小米汽车可通过 IoT 生态(如智能家居互联)提升用户粘性,未来或通过软件服务(如自动驾驶订阅)实现盈利。
总结
综合来看,2025 年小米汽车单车亏损预计在 1.5 万 - 2.5 万元之间,较 2024 年的 4.53 万元显著收窄。若销量超预期(如达 40 万辆),甚至可能实现微利。长期而言,随着产能释放、技术迭代和生态协同,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6 年前后实现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