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汽车工厂的建设与生产已进入关键阶段,其产能布局、技术创新及市场表现呈现以下核心动态:
一、产能布局:双工厂协同与区域扩张
- 北京亦庄工厂
-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目标,2025 年 Q1 月均产能达 2.2 万台,当前交付周期长达 37-40 周,积压订单超 20 万辆。
- 二期工厂:
- 进度:位于一期工厂东侧,已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扩展:二期工厂地块面积从 53 公顷扩展至 105 公顷,未来可能建设三期工厂,进一步提升产能。
- 武汉工厂
- 选址:确定落户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形成产业集群。
- 定位:作为 “超级工厂矩阵”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
- 进度:目前处于规划阶段,具体投产时间尚未公布。
二、生产与交付:产能爬坡与订单压力
- 交付数据
- 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累计交付约 21.6 万辆,仍有超 20 万辆订单待交付,其中标准版交付周期最长。
- 2025 年 Q1 单月交付量稳定在 2.9 万辆,一季度销量 75,869 辆,位列新能源车型第五。
- 产能挑战
- 供应链瓶颈:电池(宁德时代 / 比亚迪)、芯片(英伟达 / 高通)供应紧张,导致生产效率受限。
- 版本差异:高配版(Max 版)占产能 60%,标准版因供应链调整交付周期延长。
- 应对措施
- 二期工厂投产:2025 年中产能释放后,月均产能有望提升至 2.8 万辆,缓解交付压力。
- 供应链优化:与比亚迪合作引入 “兆瓦闪充” 技术,自研大压铸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三、技术创新与生产工艺
- 自研技术应用
- 大压铸技术:自主设计 9100 吨锁模力压铸机,采用泰坦合金材料,减少 72 个焊接点,提升生产效率。
- 电池技术:标准版搭载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 / 宁德时代),高配版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环保与可持续性
- 材料创新:座椅使用再生聚酯纤维和植物基皮革,整车可回收率达 95%。
- 绿色制造:工厂采用可再生能源,废水处理系统符合欧盟标准,但未明确提及 ISO 14001 认证。
四、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延续,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
- 地方层面:北京市政府提供土地优惠及研发资源,武汉政府推动小米与东风合作,助力产能落地。
- 市场竞争
- 销量排名:SU7 在 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型中排名第五,落后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等车型。
- 竞品对标:直接挑战特斯拉 Model 3、蔚来 ET5,价格较竞品低 10%-15%。
五、未来规划与挑战
- 产能目标
-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2026 年通过武汉工厂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
- 技术升级
- 计划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km,同步优化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Pilot 4.0)。
- 潜在风险
- 供应链依赖:核心芯片(如 MCU)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 10%,需应对全球芯片短缺风险。
- 质量争议:近期碰撞事故暴露电池安全设计差异,需加强品控与用户沟通。
总结
小米 SU7 工厂在 2025 年进入产能释放关键期,北京双工厂协同与武汉新基地布局为其销量增长提供支撑。然而,供应链管理、技术自主性及质量把控仍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与政策红利释放,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但需在安全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