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仍属于中国国产企业,其核心股权结构和控制权未发生本质变化。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股权架构:完全由中国资本主导
从最新的股权穿透图来看,小米汽车的母公司为小米集团(注册地开曼群岛),但实际控制人为雷军。通过同股不同权架构,雷军持有小米集团 23.4% 的股权,却拥有 64.1% 的表决权。小米汽车的直接控股公司为 Xiaomi EV Limited(香港),而该公司由小米集团 100% 控股。此外,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研发)则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后者由雷军等中国创始团队绝对控制。
这一架构确保了小米汽车的决策完全由中国团队主导,不存在外国资本控股或合资的情况。尽管小米集团作为上市公司存在贝莱德、先锋领航等外国机构股东,但这些机构仅作为财务投资者,不参与具体经营。
二、合作模式:技术协同而非股权合资
小米汽车在供应链和技术领域与多家国际企业合作,例如:
- 电池: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
- 自动驾驶:与 Mobileye、英伟达等公司合作芯片和算法,但均为技术采购或联合研发,不涉及股权绑定。
- 零部件:拓普集团、华域汽车等中国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国际供应商如博世、大陆集团仅提供标准化产品。
这些合作属于行业常规操作,与合资企业的股权共享模式有本质区别。例如,华为与赛力斯的 “智选车” 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但不持股)更为接近,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合资车企。
三、政策与市场定位:明确的国产属性
小米汽车自成立以来,始终以 “中国智造” 为核心标签。从北京亦庄工厂的建设到武汉工厂的规划,均获得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产品定位上,小米 SU7、YU7 等车型主打高性价比和智能化,直接对标比亚迪、蔚来等国产竞品,而非与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品牌合作推出特供车型。
此外,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如 800V 碳化硅平台、全栈自研自动驾驶)均在中国本土完成,专利布局也以国内市场为主。这种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本土化,进一步强化了其国产属性。
四、对比合资车企的典型特征
传统合资车企(如上汽大众、广汽丰田)的核心特征包括:
- 股权结构:中外双方各占 50% 或其他比例,共享控制权。
- 品牌标识:通常采用双品牌(如 “上汽大众”)。
- 技术来源:外方提供核心技术,中方负责生产和本土化。
而小米汽车在上述三个维度均不符合合资标准:
- 股权 100% 由小米集团控制,无外资持股。
- 品牌独立,未与任何外国车企联名。
- 核心技术(如电机、电池管理、智能座舱)均为自研或国内供应链支持。
五、未来风险与挑战
尽管当前股权结构清晰,但需关注以下潜在变化:
- 资本运作:若小米汽车未来引入战略投资者(如沙特阿美、淡马锡等),可能稀释股权,但雷军通过 AB 股结构仍可保持控制权。
- 技术合作深化:与国际车企的联合研发(如传闻中的与丰田合作固态电池)可能升级为合资模式,但目前尚无相关动向。
- 政策调整: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的限制已取消,但小米汽车未表现出引入外资的需求。
综上,2025 年的小米汽车仍为中国国产企业,其运营模式更接近 “科技公司跨界造车”,而非传统合资车企。这种定位既符合小米集团的战略布局,也顺应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