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内部设计与技术配置展现出对智能化、豪华感和生态融合的深度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核心维度:
一、智能座舱:科技感与实用性的融合
- SU7 Ultra 的极致运动化设计
作为小米性能旗舰,SU7 Ultra 的内饰以碳纤维与 Alcantara 材质为核心,全车覆盖 21 处碳纤维部件(如中控面板、座椅背板、迎宾踏板等),并搭配 5 平方米意大利 Alcantara 超细纤维面料,营造出赛道级运动氛围。座椅采用黑黄双拼色赛车桶椅,标配石墨烯加热(3 秒速热)、通风及按摩功能,主动侧翼支撑可在高速过弯时提供精准包裹。车内还配备 25 扬声器豪华音响系统,支持杜比全景声和低音均衡算法,配合动态氛围灯带,打造沉浸式影音体验。
- YU7 SUV 的科技与豪华平衡
YU7 作为首款纯电 SUV,内饰以极简科技风为主导,采用紫白撞色或纯色配色方案,搭配 NAPPA 真皮座椅和金属装饰条,豪华感直逼传统豪华品牌。中控台配备 16.1 英寸悬浮屏,支持四屏联动(中控屏、副驾屏、后排娱乐屏及环视投影屏),并通过小米澎湃 OS 实现手机、家居与车机的无缝互联,可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环视投影屏(PHUD)** 取代传统仪表盘,将车速、导航等信息投射至前挡风玻璃下方,等效 25 英寸显示区域,白天强光下仍清晰可见。
二、智能驾驶:全场景覆盖与安全冗余
-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SU7 Ultra 和 YU7 均搭载L3 级智能驾驶系统,支持无图城市领航、漫游寻位泊车、极窄库位泊出等功能。该系统基于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算力达 11.45EFLOPS,场景数据积累超 1000 万段,可实现从停车位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后解锁该功能,并需预先学习停车场路线以确保安全性。
- 硬件与安全冗余
SU7 Ultra 配备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及 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 360° 无死角感知。其智驾系统采用三重安全冗余(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本地保底网络),可在极端场景下安全接管车辆。此外,SU7 Ultra 的碳纤维车身和笼式防滚架设计,配合热失控前 15 分钟预警的 BMS 4.0 系统,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
三、动力与电池技术:性能与续航的突破
- 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
搭载自研 V8s 双电机 + V6s 单电机三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达 350km/h。配套赛道级散热系统(每分钟散热 2.7×10⁶J)和碳陶瓷制动盘(100-0km/h 刹停距离 30.8 米),可连续两圈极限驾驶不过热。
- YU7 的多动力与续航方案
YU7 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双电机四驱(365kW/508kW)三种动力版本,搭载磷酸铁锂或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达 770 公里。其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2 分钟充电 80%,配合碳化硅电机,充电效率较特斯拉超充快 15%。
- 固态电池的量产进展
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的麒麟 5.0 固态电池已在 SU7 Pro + 车型中应用,能量密度达 500Wh/kg,CLTC 续航 1200 公里,支持 12 分钟快充 80%。该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和纳米陶瓷隔膜,热失控风险降低 90%,并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2025 年 Q4,固态电池将扩展至 SU7 Max 车型,目标成本下降 30%。
四、生态融合:从座舱到生活的无缝衔接
- 人车家全生态联动
小米汽车通过 HyperOS 实现手机、车机、智能家居的无缝互联。用户可通过车载屏幕远程控制家中空调、扫地机器人,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支持多轮自然对话,可调用手机算力处理复杂任务。此外,车内健康监测系统联动米家血压仪,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进一步拓展了智能座舱的应用场景。
- 场景化服务与用户运营
基于用户通勤数据,系统自动推荐沿途小米之家充电站并预约车位;通过 “米粉社区” 收集改进建议,迭代速度较传统车企提升 3 倍。用户推荐购车可获得生态积分,积分可兑换手机、家电等商品,形成 “购车 - 裂变 - 复购” 闭环。
五、挑战与争议
- L3 级自动驾驶的落地争议
尽管小米宣称 SU7 Ultra 和 YU7 支持 L3 级智驾,但行业实测显示其在复杂城市道路(如无保护左转、行人鬼探头)中的决策能力仍弱于华为 ADS 系统,部分场景需人工干预。此外,2025 年 3 月福州理想 L7 智驾事故引发行业对 “智能驾驶” 宣传的反思,小米需在提升技术稳定性的同时,避免过度营销带来的信任风险。
- 固态电池的量产瓶颈
麒麟 5.0 固态电池目前仅限 SU7 Pro + 高配版,且宁德时代南京工厂月产能仅 1.2 万组,短期内难以普及至主流车型。相比之下,华为已通过自研电池技术实现全系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小米需加速供应链整合以缩小差距。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内部设计以智能化、生态化、性能化为核心,通过 SU7 Ultra 和 YU7 两款车型覆盖高端性能与主流 SUV 市场。其内饰设计在科技感与豪华感之间取得平衡,智能驾驶系统实现全场景覆盖,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续航瓶颈,生态联动则重塑了用户体验。然而,L3 级智驾的落地争议和固态电池的量产挑战,仍是小米需持续攻关的方向。总体而言,小米汽车正通过技术反哺与生态裂变,逐步构建起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