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报道,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已形成覆盖核心部件、智能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多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以下是基于最新资料整理的主要供应商及技术细节:
一、核心三电系统
-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 等高端车型提供 101kWh 三元锂电池,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超 800km 续航。其麒麟电池包通过 CTP 3.0 技术实现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2%,快充能力达 5C 级别。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刀片电池,覆盖 SU7 标准版(73.6kWh)及低配车型,成本较三元锂电池降低约 15%,适配性价比需求。
- 中创新航:作为第二梯队供应商,提供磷酸铁锂电池系统,主要保障产能冗余。
- 驱动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21000rpm V6s 超级电机,扭矩密度达行业顶尖水平(4.8kW/kg),适配高性能车型;其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为 SU7 全系提供电驱总成,采用碳化硅模块降低能量损耗。
- 湘油泵(美湖智造):供应 200 万套动力部件,覆盖电机油泵、电子水泵等,保障产能稳定性。
二、智能驾驶与电子系统
- 芯片与传感器
- 高通骁龙 8295:集成于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支持 5G 通信、多屏联动及 AI 语音交互,算力达 30TOPS。
- 英伟达 Drive Orin:SU7 Ultra 版搭载双颗芯片,总算力 508TOPS,支持 L2 + 级辅助驾驶;标准版采用单颗 Orin,聚焦基础智驾功能。
- 禾赛科技:独家供应 AT128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128 线扫描,探测距离 200 米(10% 反射率),点云密度 153 万 / 秒,覆盖 Pro 及 Max 版本。
-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 大陆芯智驾 + 地平线:联合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集成激光雷达、摄像头及毫米波雷达数据,支持城市 NOA 功能。
- 几何伙伴:提供高精度地图及路径规划算法,适配小米自研的 Xiaomi HAD 系统。
三、底盘与车身结构
-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及闭式空气弹簧系统,单车价值超 5000 元,兼容软硬 / 高低调节,提升操控与舒适性。
- 博世 / 采埃孚:提供 iBooster 制动系统、EPS 转向系统及底盘域控制器,支持线控制动与冗余设计。
- 凯众股份:生产底盘悬架减震元件及轻量化踏板,减震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20%。
- 车身轻量化
- 碳纤维材料:吉林化纤提供 48K 大丝束碳纤维,应用于 SU7 Ultra 车顶、尾翼等 17 处部件,减重 57kg;沃特股份供应碳纤维复合材料覆盖件,单车用量超 710kg,对应价值量约 7.1 万元。
- 蜂窝铝镁合金:小米投资某定制化型材企业,采用航天级材料,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成本降至 120 元 /kg。
- 镁合金部件:星源卓镁供应座椅支架、仪表盘框架等,密度仅为铝合金的 2/3,实现局部减重 30%。
四、热管理与内饰系统
- 热管理
- 银轮股份:提供电池热管理模块,集成液冷板与 PTC 加热器,支持 - 30℃低温预热。
- 奥特佳:供应热泵空调系统,能效比(COP)达 4.2,较传统方案节能 30%。
- 内饰与座舱
- 华域汽车:生产座椅总成、仪表板及门板,采用环保型 TPO 材料,VOC 排放低于行业标准 50%。
- 华阳集团:提供 7.1 英寸翻转式仪表屏,支持 AR-HUD 投影,分辨率达 1920×720。
- 福耀玻璃:供应全景天幕及夹层隔音玻璃,可见光透过率超 85%,紫外线阻隔率 99%。
五、供应链策略与产能布局
- 多元化与垂直整合
小米通过 “自研 + 投资” 模式构建生态链,例如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芯联动力(碳化硅电控)等企业,降低对单一供应商依赖。
- 材料端:联合上游企业开发车规级蜂窝铝镁合金、硅碳负极等新材料,实现技术壁垒与成本控制。
- 产能端:北京二期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武汉工厂规划 2000 亩用地,2026 年目标产销量 100 万辆。
- 成本控制与开放生态
- 小米通过柔性产线设计(如型材模块化拼接),将车身生产线改造成本从 10 亿元降至 2 亿元,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 开放供应链资源,允许友商采购定制化型材、激光雷达等产品,通过规模化摊薄研发成本。
六、潜在风险与挑战
- 技术迭代压力:特斯拉计划 2026 年量产 “纳米晶格钢”,密度较铝低 50%,可能冲击小米的轻量化优势。
- 产能爬坡风险: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需依赖二期工厂 7 月投产后的产能释放,短期内供应链波动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 原材料价格波动:锂、铝等大宗商品价格若持续上涨,可能压缩电池及车身部件的利润空间。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供应链体系以头部企业为核心,通过技术合作与生态投资构建了覆盖 “三电 - 智能 - 底盘 - 材料” 的全链条竞争力。其轻量化战略(碳纤维、蜂窝铝)、智能驾驶技术(双 Orin 芯片 + 禾赛激光雷达)及成本控制策略(柔性产线 + 开放生态)成为差异化亮点。然而,产能扩张与技术迭代仍是未来需重点突破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