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北京汽车(北汽集团)与小米汽车的关系呈现出从代工合作到市场竞争的动态演变,同时在产业生态中保持一定的协同性。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分析:
一、代工合作的阶段性结束
- 初期代工模式(2023-2024 年)
小米汽车在 2023 年借助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完成首款车型 SU7 的申报与量产。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北汽越野,尾标曾标注 “北京小米”。这一合作帮助小米快速获得造车资质,并依托北汽的制造能力实现初期产能爬坡。
- 独立资质的突破(2024 年 7 月)
小米汽车通过自建工厂和销量积累(2024 年交付超 13.5 万辆),成功获得工信部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正式去掉 “北京” 字样。这标志着双方代工关系的终结,小米汽车进入自主生产阶段。
二、市场竞争与技术路线分化
- 直接市场竞争
2025 年,小米汽车与北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小米 SU7 系列(21.59 万 - 81.49 万元)覆盖中高端市场,而北汽旗下极狐、享界等品牌(如极狐阿尔法 S HI 版、享界 SUV)主打智能驾驶与华为生态整合,价格区间相近(25 万 - 40 万元)。双方在产品定位、技术卖点和用户群体上存在重叠,竞争加剧。
- 技术路线差异
- 小米汽车:聚焦自研技术,如澎湃 OS、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强调 “人车家全生态”。
- 北汽集团:与华为深度合作,推出搭载鸿蒙 OS 和 ADS 3.0 的 “享界” 品牌,主打智能驾驶与车联网。
双方在核心技术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小米依赖消费电子生态,北汽则借力华为的 ICT 能力。
三、产业生态中的潜在协同
- 供应链与区域协作
尽管代工合作终止,但双方仍共享北京经开区的汽车产业生态。例如:
- 北汽模塑(北汽集团子公司)为小米 SU7 供应保险杠等零部件。
- 北京经开区推动京津冀汽车产业协作,北汽和小米作为区内企业,可能在零部件采购、测试资源等方面存在间接协同。
- 人才流动与技术交流
部分北汽集团和麦格纳体系的技术人才跳槽至小米汽车,助力其智能制造与产能提升。此外,双方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可能存在非正式的技术交流,但未形成公开合作。
四、未来关系的不确定性
- 合作可能性
若小米汽车进一步拓展产能或布局海外市场,可能与北汽在代工、技术授权等方面重启合作。例如,小米武汉工厂传闻或涉及与东风汽车的合作,但未提及北汽。
- 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投产(年产能超 30 万辆)和北汽 “享界” 品牌扩张,双方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可能进一步激化,尤其在智能驾驶和生态整合领域。
总结:从 “借船出海” 到 “竞合并存”
2025 年,北京汽车与小米汽车的关系呈现以下特征:
- 短期:代工合作终止,市场竞争为主,技术路线分化。
- 长期:可能在供应链、区域产业生态中保持协同,或在特定领域(如海外市场)重启合作。
- 核心逻辑:小米汽车依托自研技术和生态优势冲击高端市场,北汽则通过华为合作巩固智能网联领域地位,双方在新能源汽车 “下半场” 的竞争将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