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商务领域展现出强劲的战略布局与市场爆发力,其核心围绕产能扩张、技术突破、生态协同及全球化展开,同时面临用户信任与高端化挑战。以下从六大维度深度解析其商务动态:
一、产能与供应链:从 “交付焦虑” 到 “产能自由”
- 产能爬坡超预期
小米汽车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000 台,全年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85%。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将于 2025 年底竣工,总产能达 45 万辆,支持 “双班生产 + 智能工厂” 模式,单位小时产量(UPH)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30%。
- 供应链深度绑定: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 “北京时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自建电芯工厂,确保 SU7 系列及 YU7 的麒麟电池供应稳定。
- 成本控制与盈利拐点
2024 年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叠加 SU7 Ultra 等高单价车型占比提升,预计全年营收达 875 亿元,毛利率有望突破 25%,实现扭亏为盈。
二、产品矩阵:从 “爆款单品” 到 “双线布局”
- 旗舰车型 SU7 系列
- SU7 标准版:2025 年 1-3 月累计销量 75,869 辆,稳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CLTC 续航 830 公里,起售价 21.59 万元,主打家庭用户。
-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售价 52.99 万元,上市 2 小时订单破万台,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
- SUV 车型 YU7 战略调整
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中大型纯电 SUV YU7 因产能分配及安全事件延期,定位对标特斯拉 Model Y,CLTC 续航 820 公里,双电机功率 508kW,起售价 23.59 万元。小米官方称 “延期是为确保产品最佳状态”,或于 2025 年下半年上市。
三、技术突破:智能驾驶与生态协同
- 智能驾驶系统迭代
- Xiaomi HAD 全场景智驾:算力达 11.45EFLOPS,支持无图城市领航、漫游寻位泊车等功能,场景数据积累超 1000 万段。
- 安全争议:3 月底安徽铜陵 SU7 NOA 事故导致品牌信任危机,小米需通过透明化改进(如公开事故调查结果)重建用户信心。
- 生态协同创新
- 人车家全互联:SU7 Ultra 支持与 2000 余款米家设备联动,如车辆驶入地库自动开启家中空调,充电时中控屏联动小米电视播放剧集。
- AI 大模型赋能:搭建万卡 GPU 集群,引入 AI 天才罗福莉优化自动驾驶算法,计划 2026 年实现城市 NOA。
四、市场策略:从 “本土深耕” 到 “全球破局”
- 国内市场:政策红利与渠道扩张
- 政策驱动:2025 年政府补贴(如以旧换新最高 1.5 万元)直接拉动销量,SU7 在补贴后日销量提升 4 倍。
- 渠道网络: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覆盖 58 个城市,2025 年计划新增 100 家服务中心。
- 全球化布局
- 欧洲首站:2026 年试水德国、法国市场,与 MediaMarkt 合作建立体验中心,通过波兰 KD 工厂规避关税,目标 2027 年海外销量占比达 20%。
- 东南亚与中东:与泰国、印尼洽谈本地化生产,强化电池高温适应性(50℃衰减率 < 8%),中东版本续航优化至 800 公里。
五、商务合作: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联盟”
- 供应链深度绑定
- 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 4680 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2%,适配欧洲 WLTP 标准。
- 生产:思灵机器人提供电子域控制器柔性组装线,UPH 提升 30%,支持全无人化生产。
- 充电网络协同
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补能合作,接入超 2000 座充电桩,目标 2025 年补能网络覆盖率进入行业前三。
六、挑战与风险
- 用户信任危机
车质网数据显示,SU7 投诉量超 2000 条,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失灵、车机系统卡顿及售后服务滞后,33 家服务中心难以支撑 18 万辆交付量。
- 高端化瓶颈
SU7 Ultra 虽性能对标 Model S Plaid,但品牌溢价不足,用户调研显示 “小米高端形象认可度” 仅为特斯拉的 60%。
- 全球化合规压力
欧盟 GDPR 要求车辆数据需用户授权,小米预留单车 73 欧元法律咨询预算;欧洲 NCAP 测试中 SU7 侧面柱碰仅获四星评级,需强化车身结构。
总结:2025 年关键里程碑
- Q2:SU7 Ultra 批量交付,验证高端市场接受度。
- Q3:YU7 上市,完成 “轿车 + SUV” 双线布局。
- Q4:欧洲体验中心落地,启动全球化预售。
- 全年:冲击 35 万辆交付目标,汽车业务营收占比或达集团总营收的 25%。
小米汽车正从 “科技跨界者” 向 “生态整合者” 蜕变,其商务战略的成败将取决于产能释放效率、智能驾驶安全升级及全球化合规能力。若能突破信任与品牌瓶颈,有望在 2025 年重塑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