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 2025 年推出的 YU7(中文命名为 “御 7”)是其第二款战略车型,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全面解析:
一、核心产品力
- 续航与补能
- 续航表现:后驱版搭载 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达820 公里;四驱版配备 101.7kWh 三元锂电池,综合续航760 公里,动力性能更强(508kW 功率,691 马力,百公里加速进入 4 秒内)。
- 超快充技术:支持1000kW 峰值充电功率,5 分钟可补充 400 公里续航,远超特斯拉 V4 超充桩的 250kW 水平。冬季低温测试中,雷军亲自驾驶 YU7 在 - 10℃环境下以 100km/h 均速行驶 1310 公里,中途仅需两次补能,验证了其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
- 设计与空间
- 外观:延续 SU7 的 “超感流线” 设计语言,风阻系数低至0.23Cd,溜背造型与隐藏式门把手优化空气动力学。车身尺寸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超越特斯拉 Model Y。
- 内饰:采用红白双拼色内饰,配备悬浮式中控屏、碳纤维方向盘(带红色一键狂暴模式)、电子按键车门开启方式,主驾座椅支持电动腿托,副驾可选零重力模式。
- 智能化与生态
- 智驾系统:搭载华为乾昆 ADS 3.0,配备 192 线激光雷达、5 颗 4D 毫米波雷达和 Orin-X 芯片,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可识别 “鬼探头”、斜穿电动车等非常规目标,城市 NCA 接管率较 SU7 降低 40%。
- 智能座舱:澎湃 OS 系统支持与米家设备互联,可语音控制家电、同步导航信息至手机,并提供 “樱花粉” 氛围灯等本土化体验。
二、上市与交付
- 时间线
- 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但因设计变更(EWO)、英伟达 Thor 芯片供应不稳定及工厂产能问题,上市时间可能推迟至2025 年下半年,首批交付或延至2026 年。
- 若 2026 年交付,可能受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结束影响,落地价或上涨约 1.5 万元。
- 产能瓶颈
- 小米一期工厂产能已饱和,二期工厂尚未完工,且国内车企对 Thor 芯片需求旺盛,供货不稳定。即使上市,首批车主提车需等待 3-6 个月。
三、价格与市场定位
- 定价策略
- 标准版(磷酸铁锂后驱)预计18.98 万起,四驱性能版上限34.98 万元,直接覆盖 20 万 - 35 万元主流区间,形成对特斯拉 Model Y(26.89 万起)的错位竞争。
- 部分消息称入门版可能低于预期,起售价或不足 23 万,以应对市场竞争和舆论压力。
- 市场目标
- 雷军曾表示 YU7 目标为 “月销 8000 辆”,分析师预测若达成,将分走 Model Y 约 15% 的国内份额。
四、竞争对手与挑战
- 主要竞品
- 特斯拉 Model Y:品牌溢价高,但续航(CLTC 660 公里)和补能效率不及 YU7。
- 华为系车型:如问界 M8(36.8 万起)、智界 R7(25.8 万起),依托鸿蒙生态和智驾系统形成竞争。
- 小鹏 G9:定位相近,价格可能下探至 23 万,智驾能力突出。
- 核心挑战
- 产能爬坡:SU7 交付周期已长达数月,YU7 需解决供应链和工厂产能问题。
- 品牌溢价:对比特斯拉、蔚来等,小米品牌在高端市场仍需提升认可度。
- 智能化落地:城市 NOA 功能待验证,需与华为、小鹏等头部玩家竞争。
五、生态与服务
- 充电网络
- 小米充电地图已接入超 102 万根充电桩,覆盖 365 城及 88.1% 高速服务区,支持跨品牌充电(如理想、蔚来、小鹏充电桩)。
- 质保政策
- 整车质保5 年或 10 万公里,三电系统质保8 年或 15 万公里,提供免费拖车、上门取送车、车内消毒等增值服务。
六、总结与展望
小米 YU7 凭借长续航、超快充、智能化生态和极致性价比,有望在 20 万 - 35 万元纯电 SUV 市场掀起波澜。但其上市延期、产能压力及竞品围堵仍是主要风险。若小米能兑现技术承诺并优化服务体系,YU7 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史上首个兼具 “爆款销量” 与 “行业变革” 双重意义的车型。建议关注 2025 年下半年官方动态,尤其是定价和交付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