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电混汽车的布局,目前官方信息显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重心仍以纯电车型为主,但已明确规划了增程式混动车型的研发和上市计划。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综合分析:
一、2025 年小米电混汽车的核心车型与技术
- 增程式 SUV “昆仑”:2026 年上市的战略车型
小米首款增程式混动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定位中大型六座 SUV,预计 2026 年正式上市。该车型采用 1.5T 增程器与双电机组合,纯电续航可达 400 公里,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支持直流快充技术。其核心技术亮点包括:
- 发动机体积优化:通过专利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为三排六座布局提供保障。
- 后轮转向系统:搭配博世 IPB 2.0 智能制动系统,提升操控灵活性。
- 智能驾驶配置:搭载高阶智驾系统,支持无图城市导航和自动泊车。
- 纯电车型主导市场,混动技术储备加速
2025 年小米的主力车型仍为纯电产品,如 SU7 系列(21.59 万 - 29.99 万元)和 YU7(预计 30 万 - 40 万元)。但增程式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2025 年 3 月曝光的 “昆仑” 谍照显示其完成路试,计划 2026 年量产。这一布局表明小米正通过纯电车型快速占领市场,同时为混动技术铺路。
二、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 增程式车型瞄准家庭用户与长途需求
“昆仑” 的增程式设计直击用户对长续航和低温适应性的痛点,尤其适合北方市场和家庭用户。其价格预计在 40 万元左右,对标理想 L8、问界 M7 等竞品。
- 纯电车型巩固性价比优势
小米 SU7 系列以 “高端配置 + 亲民价格” 为卖点,例如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CLTC 续航 820 公里,起售价仅 21.59 万元。这种策略帮助小米在 2024 年交付超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0 万辆。
三、技术研发与生态协同
- 全栈自研与供应链整合
小米在三电系统、自动驾驶和电池技术上持续投入,例如:
-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5 分钟补能 220 公里,充电效率领先行业 15%。
-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技术:提升自动驾驶算法精度,2025 年计划推送 L3 级功能。
- 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5C 超快充。
- “人车家” 生态深度融合
小米汽车与米家设备实现无缝互联,用户可通过车载系统控制智能家居,形成场景化服务闭环。例如,车内语音助手可远程启动家中空调,导航系统自动推荐沿途小米充电站。
四、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利好延长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长至 2027 年,2025 年仍享受全额免征,单车最高减免 3 万元。这一政策降低了用户购车成本,尤其利好增程式车型(部分地区对插混 / 增程车型的牌照政策更友好)。
- 竞争格局与挑战
- 头部品牌挤压:比亚迪 DM-i、理想增程等技术成熟,市占率超 60%。
- 用户认知待提升:小米作为新品牌,需在混动领域建立技术信任度,避免陷入 “高销量低溢价” 陷阱。
五、未来展望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从纯电向混动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若 “昆仑” 能按时上市并实现技术突破,小米有望在 30 万 - 40 万元市场打开增量空间。长期来看,其 “生态协同 + 性价比” 模式能否在混动领域复制成功,取决于三点:
- 技术落地速度:增程器效率、电池成本控制是否优于竞品。
- 产能爬坡能力:北京亦庄工厂二期 2026 年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60 万辆。
- 品牌高端化:通过 SU7 Ultra(52.99 万元)和 “昆仑” 逐步突破价格天花板。
综上,2025 年小米电混汽车的核心看点在于增程式技术的储备与市场验证,而真正的储备与市场验证,而真正的混动车型规模化交付可能要到 2026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