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小米汽车最新披露的信息及行业动态,2025 年其销量目标已从年初的 30 万辆上调至35 万辆,这一目标的调整与产能扩张、市场需求增长及政策支持密切相关。以下从产能规划、市场表现、竞争环境及风险因素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能规划:二期工厂投产将释放核心动能
- 现有产能与爬坡进度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通过生产流程优化,2024 年实际交付量已达 13.69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90%。2025 年一季度,小米汽车累计交付 7.97 万辆,若维持当前节奏,全年交付量有望突破 30 万辆。
- 关键节点: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两期工厂合计产能将达 45 万辆,为 35 万辆目标提供硬件支撑。
- 供应链保障:小米通过投资轻量化材料(如蜂窝铝镁合金)、自研碳化硅电控模块等技术,将 SU7 Ultra 制造成本降低 23%,并实现 76 秒 / 台的生产节拍,产能弹性显著提升。
- 车型矩阵与产能分配
2025 年小米将推出 5 款新车,包括 SU7 Ultra(高性能版)、YU7(纯电 SUV)及增程版 SUV “昆仑”。其中,SU7 系列仍为主力车型,占全年交付量的 60%-70%;YU7 作为首款 SUV,预计贡献 20%-30% 的销量。二期工厂将优先生产 YU7 及增程车型,以满足市场对 SUV 的旺盛需求。
二、市场表现:订单储备与政策红利双重驱动
- 订单与交付节奏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辆,其中 2025 年新增订单量达 1.3 万台 / 周。若二期工厂如期投产,剩余 39 周需平均交付 6900 台 / 周,这一目标虽具挑战性,但具备可行性。
- 价格策略:SU7 基础版定价 21.59 万元起,叠加地方补贴(如湖北省最高 1.5 万元)后,实际购车成本可降至 20 万元以下,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 用户画像:小米汽车用户中 35 岁以下群体占比达 62%,女性用户占比提升至 45%,通过推出璀璨洋红纪念版等细分车型,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
- 政策与行业环境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 “以旧换新” 导向,中央及地方补贴总额达 4000 亿元。例如,报废旧车换购新能源车可获 2 万元补贴,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这直接刺激消费需求。此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 年一季度达 49.5%,为小米汽车提供增量市场空间。
三、竞争环境: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双重挑战
- 头部新势力的挤压
问界新 M9 交付后周销量跃升至 6400 台,华为智选车模式对小米构成直接威胁;特斯拉 Model Y 长轴距版及 Model Q 的上市,可能分流中高端市场需求。
- 应对策略:小米通过开放供应链(如向友商提供轻量化型材)摊薄研发成本,并加速智能驾驶技术落地,计划 2025 年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量产。
- 传统车企的转型冲击
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布局,例如比亚迪海鸥 2025 年降价至 7 万元,直接冲击低端市场。小米则通过 “高配低价” 策略(如 SU7 搭载 800V 高压平台,售价低于同级竞品 15%)巩固中端市场。
四、风险与不确定性
- 产能爬坡风险
二期工厂投产初期可能面临设备调试、供应链磨合等问题,若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交付延迟。历史数据显示,新势力车企平均需 6-12 个月实现产能爬坡,小米需在 3 个月内将二期工厂产能提升至 2 万辆 / 月。
- 成本与盈利压力
2024 年小米汽车单台亏损 4.53 万元,尽管 2025 年通过轻量化等技术将毛利率提升至 5%,但 35 万辆目标下仍需投入大量研发及营销费用,全年亏损可能扩大至 80-100 亿元。
- 政策与市场波动
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速度超预期,或经济下行导致消费需求萎缩,可能影响小米汽车的销量目标。此外,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如碳酸锂价格反弹至 15 万元 / 吨)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结论:35 万辆目标具备可行性,但需警惕执行风险
综合产能、订单、政策及竞争因素,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大概率落在30-35 万辆区间,完成 35 万辆目标的概率约为 60%。若二期工厂按时投产且市场需求旺盛,不排除冲击 40 万辆的可能性。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二季度产能释放进度及三季度新车上市后的订单转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