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可获取的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于 A 股上市的计划尚未有官方明确披露。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当前情况:
一、小米汽车业务进展与战略重心
- 产品上市与产能布局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2024 年累计交付量达 13.69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第二款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但受工信部新规、智驾系统优化及产能分配影响,预计推迟至 8 月。产能方面,北京亦庄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完成验收,6 月投产,武汉工厂同步建设中,目标形成 “南北双基地” 产能体系。当前小米汽车的核心任务是提升交付能力、优化产品(如 YU7 激光雷达标配调整)及应对市场竞争,尚未释放资本市场动作信号。
-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期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四季度达 20.4%),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尽管亏损主要源于研发和工厂投入,但分拆上市需满足母公司(小米集团)连续三年盈利的硬性条件。小米集团 2024 年财报显示整体盈利,但汽车业务的亏损可能影响分拆可行性。若小米汽车 2025 年实现营收超 820 亿元(按 35 万辆目标推算)并进一步提升毛利率,2026 年或接近盈亏平衡,这更可能为 2026 年后的上市铺路。
二、A 股上市条件与分拆规则
- 分拆上市的核心门槛
根据证监会 2019 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母公司需满足 “最近三年连续盈利” 且分拆子公司净利润不超过母公司 50% 等条件。小米集团 2024 年整体盈利,但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可能导致分拆条件不达标。此外,分拆上市需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独立、不存在同业竞争,小米汽车作为集团核心战略业务,短期内分拆可能性较低。
- 科创板的包容性与适配性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需符合市值及财务指标。例如,“预计市值不低于 30 亿元且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 3 亿元” 的标准,小米汽车 2024 年营收 328 亿元已显著满足。若选择科创板,需完成独立 IPO 流程,包括辅导备案、申报、审核等,通常耗时 12-18 个月。当前无迹象显示小米汽车已启动相关程序。
三、市场环境与政策考量
- 新能源汽车行业周期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小米需集中资源巩固 SU7 市场地位、推动 YU7 上市及产能爬坡。资本市场对新势力车企的估值逻辑已从 “销量扩张” 转向 “盈利确定性”,小米汽车若在 2025 年上市,需面临较高的业绩承诺压力,而其当前仍处于投入期,短期盈利难度大。
- 监管政策与舆论风险
近期工信部发布 “史上最严电池令”(GB38031-2025),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后 2 小时内不起火,小米 YU7 需调整电池方案或热管理系统。此外,SU7 安徽车祸事件引发的智驾安全性争议,可能影响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信心。监管层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合规性审查趋严,也可能延缓上市进程。
四、潜在路径与时间窗口
- 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若小米汽车 2025 年实现显著减亏且小米集团整体盈利稳定,最早可能在 2026 年启动分拆上市。但需满足连续三年盈利要求,即至少到 2026 年财报后(2027 年)才具备分拆条件。
- 独立 IPO 的可行性
若小米汽车选择独立 IPO,需先完成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步骤。考虑到其业务仍依附于小米集团生态(如澎湃 OS、智能家居联动),短期内独立运营的可能性较低。
- 借壳或重组上市的概率
借壳上市需满足严格的监管要求,且小米作为头部科技企业,更倾向于选择 IPO 而非借壳。目前无相关传闻或迹象。
结论
综合现有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于 A 股上市的概率极低。其战略重心仍集中于产品交付、产能扩张及技术优化,财务表现尚未满足分拆上市条件,且缺乏官方声明或资本动作信号。若未来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实现大幅减亏并启动上市程序,最早可能在 2026 年下半年披露相关计划。投资者需持续关注小米集团公告及监管动态,以获取最新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