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全称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仍为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的全资子公司,未独立上市。投资者若想参与小米汽车业务的发展,需通过持有小米集团股票间接投资。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汽车的业务定位与财务表现
小米汽车自 2021 年启动造车计划以来,已成为小米集团战略核心。根据 2024 年财报,小米汽车业务全年收入达 321 亿元,毛利率 18.5%,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其首款车型 SU7 累计交付量已突破 20 万辆,第二款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市场对小米汽车的认可度较高,SU7 在中保研安全性测试中获得全项优 + 评级,SU7 Ultra 更以 “性能对标保时捷” 的定位引发关注。
二、小米集团股票的投资逻辑
- 核心业务协同效应
小米汽车与手机、IoT 业务形成生态闭环。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澎湃 OS 系统可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设备无缝联动,提升用户体验。这种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模式,可能推动小米集团整体估值提升。分析师预测,若 2026 年小米汽车销量达 50 万辆,小米集团市值或升至 1.8 万亿港元(对应股价约 72 港元)。
- 资本运作与市场情绪
2025 年 3 月,小米集团宣布增发股票募集资金,用于支持汽车业务的研发和产能扩张。尽管增发可能导致短期股价波动(如美团 2019 年增发后股价下挫),但长期看,引入宁德时代、高通等战略投资者将强化供应链协同,提升技术竞争力。当前市场对小米汽车的风险定价仍存在分歧,但多数机构看好其长期增长潜力,分析师平均目标价为 58.82 港元,较当前股价有 40% 的上涨空间。
三、投资渠道与风险提示
- 港股通交易
小米集团自 2019 年起纳入港股通,内地投资者可通过 A 股账户购买。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集团股价为 41.95 港元,市值约 1.09 万亿港元,日均成交量稳定在 30 亿港元以上,流动性较好。
- 风险因素
- 行业竞争加剧: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持续,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可能进一步挤压小米汽车的市场份额。
- 产能与盈利压力: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若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交付目标实现。此外,汽车业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 年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需关注其盈利拐点是否到来。
- 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限制措施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尤其是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芯片的供应。
四、未来观察点
- 分拆上市可能性
尽管目前无明确计划,但参考小米金融 2018 年分拆案例,若汽车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未来不排除独立上市。投资者可关注小米集团公告及监管政策动向。 - 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进展(如自研芯片、全栈算法)将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SU7 Ultra 的 “赛道级性能” 能否转化为销量,YU7 能否复制 SU7 的成功,均需持续跟踪。 - 政策与市场环境
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等因素,可能对小米汽车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投资逻辑仍紧密绑定小米集团(01810.HK)。其业务增长潜力与风险并存,适合对科技生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有长期信心的投资者。若追求更高的投资灵活性,可关注港股通渠道;若偏好分散风险,可考虑通过科技 ETF(如恒生科技指数 ETF)间接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