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与小米汽车相关的股票主要集中在供应链核心环节、技术合作方及生态合作伙伴。以下从产业链维度梳理关键标的,并结合最新动态分析投资逻辑:
一、核心零部件与动力系统
- 汇川技术(300124.SZ)
- 核心业务:子公司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汽车提供电驱动系统,覆盖电机、电控等关键环节,技术对标特斯拉。
- 增长逻辑:小米汽车 2025 年 35 万台交付目标将直接拉动电驱动需求,公司作为国内最大伺服系统供应商,市占率超 30%,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 68%。
- 宁德时代(300750.SZ)
- 核心业务: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三元锂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全球市占率超 30%。
- 增长逻辑:小米汽车高端车型对快充性能要求高,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技术适配其需求,2025 年电池采购量占比预计达 40%。
- 比亚迪(002594.SZ)
- 核心业务: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低配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显著。
- 增长逻辑:小米汽车销量提升将推动电池需求,比亚迪通过技术迭代(如刀片电池)深化合作,2025 年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0% 以上。
二、智能驾驶与座舱系统
- 均胜电子(600699.SH)
- 核心业务:与小米汽车合作开发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及车联网系统,技术整合能力全球领先。
- 增长逻辑:小米汽车智能化升级依赖高阶自动驾驶方案,均胜电子作为全球前五大汽车电子供应商,预计 2025 年智能驾驶订单超 8 亿元。
- 德赛西威(002920.SZ)
- 核心业务: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技术覆盖车规级芯片与算法。
- 增长逻辑:小米 SU7 Ultra 搭载其智能座舱系统,2025 年单车电子元器件价值量提升,公司业绩弹性显著。
- 光庭信息(301221.SZ)
- 核心业务:承接小米汽车智能座舱软件开发,自研 AI 语音交互系统。
- 增长逻辑:智能驾驶软件订单爆发,2025 年预计贡献营收超 8 亿元,生态协同效应显著。
三、底盘与车身制造
- 凯众股份(603037.SH)
- 核心业务:独家供应底盘悬架减震元件,国内市占率超 30%,合肥工厂年产能提升至 500 万套。
- 增长逻辑:智能底盘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差异化竞争关键,小米汽车高端车型订单量随产能爬坡快速增长。
- 华域汽车(600741.SH)
- 核心业务:提供内饰、电驱动铝壳盖、车灯等核心部件,覆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
- 增长逻辑:小米汽车放量将提升零部件采购规模,公司凭借规模化生产能力巩固市场份额。
- 祥鑫科技(002965.SZ)
- 核心业务:独家供应 SU7 一体化压铸后底板,切入轻量化赛道,墨西哥基地覆盖北美出口需求。
- 增长逻辑:轻量化趋势推动订单增长,2025 年配套量预计达 20 万套,毛利率提升至 25% 以上。
四、材料与热管理系统
- 贝特瑞(835185.BJ)
- 核心业务:全球锂电负极材料龙头,硅碳负极技术领先,适配快充电池需求。
- 增长逻辑:小米汽车高端车型对快充性能要求高,硅基负极渗透率提升将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 奥特佳(002239.SZ)
- 核心业务:供应热管理系统(空调、冷却系统),子公司空调国际为特斯拉供应商。
- 增长逻辑:适配小米汽车 800V 高压平台,2025 年净利润预增 50% 以上。
五、检测与生态服务
- 中机认检(301508.SZ)
- 核心业务:提供汽车检测与认证服务,参与小米汽车设计验证环节。
- 增长逻辑:新能源汽车检测需求激增,公司业务壁垒高,可拓展至智能驾驶认证等高附加值领域。
- 商络电子(300975.SZ)
- 核心业务:通过 Tier1 供应商间接供应阻容感、电源芯片等电子元器件。
- 增长逻辑:智能汽车电子化趋势下,单车电子元器件价值量提升,公司业绩弹性显著。
六、小米集团(01810.HK)
- 核心业务:小米汽车母公司,2025 年计划交付 35 万台,二期工厂 6 月竣工后年产能超 30 万台。
- 增长逻辑:汽车业务占营收比重提升至 25%,毛利率有望突破 20%,带动整体估值修复。
风险与机遇
- 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叠加小米汽车产能释放,2025 年产业链规模或超千亿元。
- 技术升级:小米 SU7 Ultra 搭载激光雷达、碳化硅电驱等新技术,推动供应链企业技术迭代。
-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压缩零部件企业毛利率,需关注小米汽车销量兑现情况及供应链成本波动。
总结:小米汽车产业链覆盖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底盘制造等核心环节,建议优先关注汇川技术(动力系统)、宁德时代(电池)、凯众股份(智能底盘)等高壁垒标的,同时跟踪贝特瑞(材料)、** 中机认检(检测)** 等高成长细分领域龙头。投资者可结合小米汽车产能爬坡节奏及政策催化节点动态调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