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 4 月最新动态,小米汽车在产能布局、新车型进展及市场表现等方面呈现以下关键信息:
一、产能扩张与新车型动态
- 南北双基地投产在即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北京通州)已通过验收,预计 5 月中下旬启动试生产,6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将重点支撑首款 SUV 车型YU7(中文命名 “小米御 7”)的前期生产需求。同时,武汉生产基地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规划产能规模远超相邻的小鹏工厂,预计 2025 年内启动建设。两大基地建成后,小米汽车将形成 “华北 + 华中” 双枢纽布局,分散供应链风险并缩短交付半径。
- YU7 上市时间或延期至 8 月
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小米御 7,因工厂产能爬坡进度调整,可能推迟约一个月,最终上市时间预计为 8 月。官方已确认该车型将缺席 4 月 23 日开幕的上海车展,此次车展小米将重点展示 SU7 Ultra 及 SU7 全系产品。
- SU7 销量持续领跑,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
小米首款车型 SU7 在 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一季度累计销量达 75,869 辆,稳居国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基于市场表现,雷军宣布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台提升至 35 万台。目前 SU7 订单池仍积压超 10 万辆,产能压力主要依赖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缓解。
二、技术突破与产品特性
- 御 7 核心参数曝光
小米御 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长宽高 4999/1996/1608mm,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691 马力)版本,最高车速 253km/h。搭载 96.3 度(磷酸铁锂)和 101.7 度(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雷军试驾后称 “一千多公里路程补能两次”。
- 智能驾驶与电池技术规划
小米 SU7 当前搭载的 Xiaomi Pilot 3.5 系统已实现高速 NOA、城区 NOA 及无图 NOA 全场景覆盖,但城市领航功能的道路拓扑理解仍存在 12.3% 的决策延迟。公司计划 2026 年推出 L4 级自动驾驶功能,并量产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目前与宁德时代合作的麒麟电池已应用于 SU7,未来或进一步深化技术整合。
三、行业挑战与用户反馈
- 安全争议与品控压力
近期曝光的 SU7 高速事故显示,其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存在逻辑缺陷,最高刹停速度仅 80km/h,低于华为 ADS 4 的 150km/h。此外,部分车主反映刹车距离未达预期、车机系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4 月累计投诉量达 103 件,主要涉及服务态度及质量争议。
- 市场竞争加剧
华为智界 R7 等竞品的降价策略(如增程版或降至 24.98 万元)对小米御 7 构成直接威胁,后者需在保持 23 万 - 24 万元定价优势的同时,平衡硬件成本与利润率(当前约 20%)。此外,理想、问界等品牌在家庭用户市场的渗透率已超 70%,小米需通过 AR-HUD、800V 高压平台等差异化配置吸引家庭消费者。
四、生态与用户运营创新
- 安全分系统引发行业关注
小米汽车 App 近期上线 “安全分 Beta” 功能,通过算法评估驾驶行为(如急刹车、分心驾驶),并与保险费率、NOA 功能权限挂钩。该系统上线后,SU7 事故率环比下降 37%,但也引发用户对隐私及算法透明性的争议。
- 供应链与产能协同
小米通过投资 47 家供应链企业(如卫蓝新能源、同驭科技)强化自主可控能力,但电机稀土材料、车规芯片等环节的国产化率仍不足 31%,存在潜在风险。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月产能有望从 2 万辆提升至 2.5 万辆,但 SU7 与御 7 的双线生产或加剧供应链压力。
总结
2025 年上半年,小米汽车在产能扩张与产品迭代上取得显著进展,但需应对智驾技术缺陷、供应链风险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随着北京二期工厂投产与御 7 上市,小米能否在保持 SU7 销量优势的同时,打开 SUV 市场并修复品牌信任,将成为其全年目标达成的关键。建议关注 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 SU7 Ultra 的技术亮点,以及御 7 上市后的用户口碑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