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负面消息

2025-04-21 17:52:34  阅读 22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负面消息

2025 年小米汽车面临的负面消息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技术缺陷、市场表现及行业监管等多个层面,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重大安全事故频发,智能驾驶系统引发信任危机


  1. 安徽高速致命碰撞事件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以 116km/h 的时速开启 NOA 智能辅助驾驶时,因系统未能识别施工路障,最终以 97km/h 的速度撞向隔离带水泥桩,导致车内三名女大学生遇难。事故暴露出多项技术缺陷:

    • 感知系统短板: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对锥桶等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距离比行业主流激光雷达方案短 47 米,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足 2 秒,远低于人类平均 3 秒的生理极限。
    • 功能宣传误导:小米曾以 “零接管” 宣传智驾功能,但实际用户手册中隐藏免责条款,明确 AEB(自动紧急制动)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而多数消费者购车时未被告知。
    • 逃生设计缺陷:碰撞后车门因电子系统失效锁死,尽管设计有机械拉手,但火势在 28 秒内吞噬驾驶舱,导致乘客无法逃生。

  2. 湛江自燃与吉林侧翻事故

    • 湛江事件:2025 年 4 月 5 日,广东湛江一辆小米 SU7 与电动车相撞后起火,尽管起火源为电动车锂电池,但舆论矛头直指小米,暴露出电池包底部钢板仅 1.8mm 厚(行业标准为 2.5mm)的设计隐患。
    • 吉林侧翻:2025 年 1 月 2 日,吉林辽源市一辆 SU7 与出租车相撞后侧翻起火,乘客被困,事故视频显示安全气囊未及时弹出,引发公众对被动安全系统的质疑。


二、产品质量缺陷与大规模召回


  1. 智能泊车系统缺陷召回
    2025 年 1 月 24 日,小米宣布召回 2024 年 2 月至 11 月生产的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自动泊车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存在剐蹭或碰撞风险。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大规模召回,暴露了其快速迭代过程中的品控漏洞。

  2. 电池安全争议

    • 电芯供应商问题:安徽事故车辆使用的电池由比亚迪弗迪提供电芯,小米自行封装,但未采用高配版的 “电芯倒置” 技术,导致泄压方向可能影响逃生。宁德时代否认供应涉事电池,引发供应链管理透明度的质疑。
    • 新国标压力:2025 年 4 月实施的 GB38031-2025 电池安全新国标要求 “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而小米 SU7 的电池包在 97km/h 撞击下电解液泄漏,火势无法控制,被指未达到真实事故场景的安全标准。


三、市场表现与财务压力


  1. 销量目标未达预期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销量 7.56 万辆,仅完成年度 35 万辆目标的 21.61%,落后于小鹏(26.86%)。尽管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但交付周期长达 30-40 周,产能不足导致用户投诉排单延期,甚至出现 “订单因用户未提车被取消” 的纠纷。

  2. 财务亏损持续扩大
    2024 年小米汽车亏损 62 亿元,每辆车平均亏损 4.5 万元。尽管 2025 年目标交付 35-50 万辆以摊薄成本,但常州工厂年产能仅 18 万辆,若要完成目标需超负荷运转或扩建,进一步增加成本压力。此外,小米 SU7 Ultra 等高毛利车型占比不足,导致整体毛利率仅 18.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四、政策监管收紧与行业警示


  1. 工信部强监管措施
    2025 年 4 月 16 日,工信部针对智能驾驶行业推出新规,禁止车企以 “公测” 名义将用户车辆作为试验载体,强制要求功能宣传与实际能力匹配,并暂停受理 “代客泊车” 等驾驶员不在环的功能申报。此次政策调整被认为与小米 SU7 事故直接相关,可能延缓小米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节奏。

  2. 行业信任危机
    小米事故折射出整个新能源行业的集体焦虑:车企过度包装 L2 级辅助驾驶为 “准 L3”,用户认知偏差(63% 车主未完整阅读说明书)与技术缺陷叠加,导致事故风险激增。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 年 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达 55.7%,但事故率同比上升 40%,行业面临 “技术激进” 与 “安全底线” 的平衡难题。


五、用户教育与服务短板


  1. 性能错配与驾驶风险
    小米 SU7 顶配版 2.78 秒破百的性能吸引大量年轻用户(60% 为未婚青年),但 50% 首次购车用户(46% 为女性)因操作不当频繁出现 “油门当刹车” 等事故。小米虽推出内部驾驶培训项目,但覆盖范围有限,且用户对智驾功能的依赖度仍未有效降低。

  2. 售后服务网络不足
    东北三省部分地区仅 1 家交付中心且无维修功能,事故后配件供应延迟导致维权困难。用户反馈称,小米在事故后 48 小时内未主动联系家属,反而在网上与网友 “打嘴仗”,被批 “公关反应迟缓”。


总结与影响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负面事件不仅暴露了其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教育上的短板,更引发了行业对智能驾驶安全标准的反思。尽管小米通过 OTA 升级、召回等措施试图挽回信任,但其品牌形象已受重创,股价因事故消息单日暴跌 5.59%,市值缩水 800 亿港元。未来,小米需在技术冗余、法规合规和用户沟通上投入更多资源,否则可能重蹈 “激进扩张导致质量失控” 的覆辙。

小米汽车负面消息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217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