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失控事件,结合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目前可梳理出以下核心情况:
一、事件概述:多起事故暴露系统性风险
2025 年 3 月至 4 月期间,小米 SU7 车型连续发生多起重大事故,引发公众对其智能驾驶系统和车辆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 安徽高速致命碰撞(3・29 事故)
-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以 116km/h 的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模式行驶时,因系统未及时识别施工路障,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车内三名女大学生遇难。事故暴露出以下问题:
- 感知系统缺陷:SU7 标准版采用双目纯视觉方案,对锥桶等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距离仅 100 米,比激光雷达方案短 47 米,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 4 秒。
- 预警机制不足: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间隔 2 秒,而人类平均需要 3 秒反应时间,导致驾驶员无法及时避险。
- 电池安全隐患:碰撞后电池包受挤压短路引发爆燃,车门因结构变形无法打开,黄金逃生时间不足 30 秒。
- 小米官方回应称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承认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不响应静态障碍物,且未提前告知用户。
-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以 116km/h 的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模式行驶时,因系统未及时识别施工路障,驾驶员接管后仍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车内三名女大学生遇难。事故暴露出以下问题:
- 福建泉州超速事故(4・17 事故)
- 2025 年 4 月 17 日,一辆小米 SU7 Ultra 在福建泉州以 150km/h 超速行驶,撞上电动车后致 26 岁女孩死亡。事故车辆未开启智能驾驶功能,但 SU7 Ultra 的高性能(2.78 秒破百)被质疑对新手驾驶员极不友好,易导致操作失误。
- 广东湛江碰撞起火(4・5 事故)
- 2025 年 4 月 5 日,一辆小米 SU7 与电动车相撞后起火,火势由电动车锂电池引发,但舆论矛头直指小米。事故暴露小米 SU7 电池包底部钢板仅 1.8mm 厚,低于行业主流的 2.5mm 标准,防护能力不足。
二、技术争议与行业影响
- 智能驾驶系统的信任危机
- 功能宣传与实际能力脱节:小米曾以 “零接管” 宣传 NOA 功能,但实际测试显示,2024 年 11 月因系统 BUG 导致 70 多辆车集体撞墙。安徽事故中,驾驶员因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双手脱离方向盘长达 12 分钟。
- 技术方案的局限性: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缺乏激光雷达,导致复杂场景下的感知能力不足。行业专家指出,其 AEB 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能力落后于华为、小鹏等竞品。
- 电池安全与供应链管理
- 电池设计缺陷:安徽事故中,SU7 的磷酸铁锂电池在 97km/h 撞击下电芯撕裂、电解液泄漏,火势无法控制。中保研测试显示,SU7 仅以 64km/h 通过偏置碰撞,真实事故时速远超测试极限。
- 供应链失控风险:小米 SU7 的电池包由比亚迪提供电芯,但自行组装,导致质量控制存疑。宁德时代明确表示事故车辆未使用其电池,凸显供应链透明度不足。
- 行业标准与法规滞后
- 2025 年 3 月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要求电池热失控后 “不起火、不爆炸”,但该标准 2026 年才实施。小米作为起草单位之一,其现有车型尚未完全符合新要求。
三、小米的应对与市场反应
- 官方回应与调查进展
- 小米在安徽事故后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但 48 小时未联系遇难者家属,引发公众批评。雷军承诺 “不回避责任”,但未公布具体改进措施。
- 针对福建和湛江事故,小米强调事故与智驾系统无关,驾驶员需承担主要责任,但未回应电池防护和预警机制的改进计划。
- 市场影响与股价波动
- 事故导致小米集团股价从 3 月 19 日的历史最高价 59.45 港元跌至 4 月 2 日的 44.55 港元,市值缩水超 1200 亿港元。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显著下降,部分车主发起 “# 小米智驾信任危机 #” 话题。
- 技术改进与用户教育
- 小米计划通过 OTA 升级优化智驾系统,新增 “新手模式” 限制动力输出,并延长预警时间。但专家指出,纯视觉方案的硬件限制难以通过软件弥补。
- 小米承诺加强用户教育,开展 “智驾安全训练营”,但调查显示 73% 的事故车主未完整观看交付中心的安全操作视频。
四、行业警示与消费者建议
- 智能驾驶的边界与责任
- 当前 L2 级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接管,但车企普遍通过营销话术模糊边界。法律专家呼吁明确人机责任划分,建立第三方独立调查机制。
- 供应链整合与技术透明化
- 小米需加强供应链管理,在智驾芯片、电池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参考比亚迪 “刀片电池” 模式,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消费者选择建议
- 关注车辆的硬件配置(如激光雷达、电池防护)和第三方安全测试结果(如中保研 C-IASI)。
- 谨慎对待车企的营销宣传,充分了解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 选择提供电池终身质保和紧急救援服务的品牌,降低使用风险。
五、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行业洗牌
小米汽车的事故潮折射出智能驾驶技术从 “实验室” 走向 “大马路” 的阵痛。若无法在技术透明化、供应链整合和用户教育上取得突破,其市场份额可能被华为、小鹏等竞品蚕食。对于消费者,需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技术创新,将安全性能置于品牌溢价之上。行业层面,新国标的实施和第三方监管的强化,或将推动智能汽车进入更安全、更规范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