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小米汽车正经历从 “科技新贵” 到 “信任危机” 的剧烈震荡。尽管其 SU7 系列以月销近 3 万辆的成绩登顶中大型车销量榜,但伴随销量激增的是用户与舆论的集中吐槽,这些声音直指产品设计缺陷、技术不成熟、售后服务短板等核心问题,甚至引发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反思。
一、智能驾驶:披着科技外衣的 “定时炸弹”
小米汽车引以为傲的智能驾驶系统,在 2025 年成为事故重灾区。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搭载 NOA 系统的 SU7 以 116km/h 高速行驶,面对施工路障仅提前 2 秒预警,最终导致车内三人因车门锁死葬身火海。这暴露出三大致命缺陷:
- 感知系统的致命短板: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的检测距离仅 100 米,在 116km/h 时速下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 4 秒,远低于行业安全阈值。相比之下,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的 FSD 系统在相同场景下能提前 6 秒识别障碍物。
- AEB 功能的失效争议:小米曾宣传 “135km/h 下可刹停” 的 AEB 功能在事故中未触发,用户手册中隐藏的免责条款显示其不响应锥桶、水马等常见障碍物,但多数消费者购车时并未被告知。
- 用户教育的严重缺失:60% 的 SU7 车主为未婚或未育青年,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导致双手脱离方向盘长达 12 分钟的现象频发。更讽刺的是,小米在营销中使用 “零接管” 话术,却在事故后将责任推给用户。
二、电池安全:被 “防弹电池” 包装掩盖的隐患
小米汽车的电池安全设计在 2025 年遭遇多重质疑:
- 碰撞防护能力不足:安徽事故中,SU7 以 97km/h 撞击后电池爆燃成骨架,磷酸铁锂电池在撞击下电芯撕裂、电解液泄漏,火势在 28 秒内吞噬驾驶舱。而中保研测试中 SU7 仅以 64km/h 通过偏置碰撞,真实事故时速远超测试极限。
- 结构设计缺陷:SU7 电池包底部钢板仅 1.8mm 厚,而行业主流标准为 2.5mm。这导致车辆在侧翻或托底时电池更容易受损,吉林辽源侧翻起火事故中,乘客被困与电池快速起火直接相关。
- 逃生通道失效:安徽事故车辆碰撞后车门锁死,虽然设计有机械拉手,但用户在慌乱中难以操作,且火势蔓延速度远超宣传的 “3 分钟逃生时间”。
三、售后服务:从 “米粉情怀” 到 “冰冷机器”
小米汽车的售后服务在 2025 年成为用户投诉的重灾区:
- 网点覆盖不足:东北三省部分地区仅 1 家交付中心且无维修功能,事故后配件供应延迟导致维权困难。广东湛江事故中,车主等待客服回复长达 6 小时,维修周期普遍超过 15 天。
- 危机公关冷漠:安徽事故后,小米官方 48 小时未联系遇难者家属,反而在社交媒体与网友 “打嘴仗”,直到三天后雷军才发布声明,被批 “比明星塌房反应还慢”。
- 用户数据不透明:事故后家属要求调取行车记录遭拒,小米以 “无法接触车辆” 为由拒绝公开完整数据,暴露智能驾驶领域数据所有权的争议。
四、营销与品控:过度包装下的信任崩塌
- 参数与实际脱节:SU7 顶配版 2.78 秒破百的性能让 50% 的首次购车用户(其中 46% 为女性)频频上演 “油门当刹车”。而实际驾驶中,车辆电门灵敏度调校激进,缺乏新手友好模式。
- 品控问题频发: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 年小米 SU7 投诉量同比增长 217%,涉及方向跑偏、尾灯进水、OTA 升级后音响失灵等问题。黑猫投诉平台上,定金不退、销售欺诈等服务问题占比达 43%。
- 价格战反噬:比亚迪汉 EV 降价至 18.98 万元,直接杀入小米 SU7 的腹地。尽管小米 SU7 标准版定价 21.59 万起,但用户普遍反映其内饰用料与 20 万级车型存在差距。
五、行业警示:智能汽车的 “成人礼”
小米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新能源行业的集体焦虑:
- 技术成熟度的过度包装:小鹏、华为等车企将 L2 级辅助驾驶包装成 “准 L3”,小米 SU7 的事故正是这种营销话术的直接后果。
- 数据安全与责任划分的模糊地带:用户手册中 “AEB 不响应静态障碍物” 的免责条款,实质是将技术缺陷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 供应链管理的失控风险:小米 SU7 的电池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但高速碰撞下的防护能力未经验证,其供应链体系在智能化零部件上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
结语:安全不应是最后的选择
2025 年的小米汽车正站在 “科技理想” 与 “商业现实” 的十字路口。当车企用 “期货功能” 收割市场,用 “免责条款” 规避风险,消费者便成了技术迭代的 “小白鼠”。这场危机不仅是对小米的考验,更是整个行业的 “成人礼”—— 唯有将用户安全置于流量之上,将技术敬畏置于营销话术之前,智能汽车才能真正驶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