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 SU7 的最新动态涵盖市场表现、产能提升、技术优化及争议事件等多方面信息,具体如下:
一、市场表现与产能进展
- 销量持续领跑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869 辆的零售销量位列中国轿车销量榜第四,稳居新势力品牌第一梯队。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000 台,创历史新高,累计锁单量已达约 43 万台,累计交付约 21.6 万台,剩余约 21 万台订单待交付。目前用户锁单后交付周期仍需 42-49 周,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 产能加速扩张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进展顺利,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三季度实现稳态生产,年产能规划 15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全年产能有望突破 35 万辆,助力完成 2025 年交付目标。此外,二期工厂旁新增 52 公顷工业用地,或为三期工厂预留空间。
二、技术突破与产品优化
- 智能驾驶系统迭代
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NOA 智能辅助驾驶在碰撞前 1 秒发出预警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事故。高阶版本(Pro/Max/Ultra)搭载激光雷达,探测距离更远,支持更复杂场景。4 月 4 日,SU7 Ultra 推送首个 OTA 升级(版本 1.5.10),优化第三方超充桩适配性及能量管理策略。
- 动力与续航表现
标准版搭载弗迪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00 公里;Pro/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续航分别达 830 公里和 800 公里。SU7 Ultra 性能版最大功率 673 马力,0-100km/h 加速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成为国产高性能电动车标杆。
三、争议事件与官方回应
- 高速爆燃事故调查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一辆 SU7 标准版在 NOA 状态下因施工路段改道发生碰撞后爆燃,致 3 人死亡。小米公布数据显示,系统在碰撞前 1 秒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车速降至 97km/h 仍发生撞击,起火原因推测为 “撞击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警方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介入调查,预计 4 月中旬公布初步结果。
- 订单延期争议
部分用户因配置调整或延期支付尾款导致订单被取消,引发法律纠纷。小米回应称,订单有效期为 360 天,用户未按约定支付尾款构成违约,定金不予退还。协议条款显示,小米有权要求用户在收到尾款通知后 7 日内支付,否则取消订单。
四、用户反馈与市场评价
- 正面口碑
用户普遍认可 SU7 的外观设计、智能化体验及性价比。例如,海湾蓝配色被赞 “回头率拉满”,智能座舱响应流畅,语音控制解放双手,自动泊车功能实用。部分用户提到,小米生态链无缝衔接(如远程控制家居)增强了使用粘性。
- 改进建议
主要集中在座椅舒适性(颈部支撑不足)、氛围灯亮度、哨兵模式续航损耗等方面。例如,有用户建议自行加装头枕,夜间倒车影像清晰度待提升。此外,部分车主反馈交付周期过长,等待期间通过赠送礼品缓解焦虑。
五、未来布局与行业影响
- 新车型规划
小米首款纯电 SUV 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 SUV,搭载双电机系统,续航最高 820 公里,售价或 30-40 万元,进一步丰富产品线。YU7 的上市可能分流部分 SU7 订单,但也将推动品牌覆盖更多细分市场。
- 国际化战略
小米计划 2027 年将 SU7 和 YU7 推向海外市场,优先布局右舵地区如东南亚、英国等,但 2025 年仍聚焦国内市场。当前产能压力下,出口计划需待国内交付稳定后推进。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在销量、产能、技术迭代上持续突破,但事故争议和订单管理问题仍需妥善处理。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 YU7 上市,小米汽车将面临新的市场挑战与机遇。消费者需关注交付周期、智能驾驶安全及售后服务等细节,理性评估购车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