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工信部公告中主要涉及新车型申报、生产资质独立化以及政策适应性调整三大核心内容。以下是结合最新公告和行业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新车型申报:小米 YU7 完成多版本工信部备案
- 小米 YU7 的核心信息
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首款 SUV)在 2025 年 2 月通过工信部第 392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成为继 SU7 之后第二款正式备案的车型。
- 动力配置:提供双电机四驱版本(130kW/235kW)和单电机版本(235kW),综合峰值功率达 691 马力,最高车速 240km/h。
- 电池与续航: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容量分为 96.3kWh 和 101.7kWh,CLTC 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
- 生产布局:生产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与 SU7 共线生产。
- 上市计划:雷军宣布 YU7 预计于 2025 年6-7 月上市,但因产能爬坡可能延期至 8 月。
- 市场定位与竞争
YU7 瞄准中高端纯电 SUV 市场,对标特斯拉 Model Y(26 万 - 30 万元),预计定价区间在 25 万 - 35 万元。其车身尺寸(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和续航能力已具备与竞品抗衡的实力。
二、生产资质独立化:小米汽车正式 “持证上岗”
- 资质获取过程
- 早期阶段:2023 年 11 月,小米 SU7 首次申报时借用北汽集团资质,生产企业名称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资质独立化: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其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
- 产能支撑: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规划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政策影响
独立资质的获取不仅提升了小米汽车的生产自主性,也为其后续车型申报和产能扩张扫清了障碍。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反映出对产能和市场需求的信心。
三、政策适应性调整:应对工信部新规
- 电池安全新国标
2025 年 1 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要求新车型自 2026 年 7 月起执行 **“热失控 2 小时不起火”** 等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 小米的应对:小米 YU7 已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并采用比亚迪供应链(台州弗迪电池),可能提前布局符合新国标的电池技术。
- 过渡期安排:已上市车型(如 SU7)可在 2027 年 7 月前完成整改,为技术迭代留出时间。
- 智能驾驶宣传规范
2025 年 4 月,工信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布公告,禁止夸大宣传(如 “全程零接管”),要求明确系统功能边界。
- 小米的响应:小米 SU7 和 YU7 的智能驾驶功能(如 L2 级辅助驾驶)在宣传中已调整话术,强调 “辅助” 属性,并加强用户告知义务。
四、其他动态:谣言澄清与产能扩张
- 罚款谣言澄清
2025 年 2 月,网传 “小米汽车因数据造假被工信部罚款 1.2 亿元”,但工信部官网未发布相关公告,小米法务部已追究造谣者责任。
- 产能提升与交付
- SU7 交付进展: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仍有 15 万辆订单待交付。
- 工厂扩建:武汉生产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5 年启动建设,形成 “南北双基地” 布局。
总结:2025 年小米汽车的工信部轨迹
- 核心成果:YU7 完成申报、生产资质独立化、产能目标上调。
- 政策挑战:电池安全新规和智能驾驶宣传规范需持续应对。
- 市场展望:YU7 上市后,小米汽车将形成 “轿车 + SUV” 产品矩阵,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如需获取实时公告,可通过工信部官网 - 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或小米汽车官方渠道查询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