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的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呈现自主生产与代工并存的特点,但核心产能正逐步向自有工厂倾斜。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代工合作的阶段性存在
- SU7 早期生产依赖北汽代工
小米首款车型 SU7 在 2023 年至 2025 年初的量产阶段,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生产。这一合作通过工信部目录公示,且 2025 年 1 月的召回公告仍显示生产者为北汽(委托小米汽车)。代工模式帮助小米快速实现量产,解决了早期工厂建设周期长的问题。
- 代工模式的局限性
代工虽短期缓解产能压力,但存在品控风险和成本较高的问题。例如,SU7 的代工生产曾引发市场对 “贴牌” 的质疑,而小米通过投资自有工厂和供应链整合(如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合作),逐步降低对代工的依赖。
二、自有工厂产能的全面释放
- 北京亦庄工厂的核心地位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是产能主力:
- 一期工厂: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工厂采用C2M 柔性智造和100% 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库存周转率达 48 次 / 年。
- 产能爬坡与交付目标
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自有工厂产能已完全覆盖需求。例如,二期工厂投产后,SU7 和 YU7 的生产将主要依赖自有产线,代工仅作为临时补充。
三、新车型的自主生产布局
- YU7 的生产安排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纯电 SUV)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但因芯片供应和工厂调试延期至 8 月。该车将直接由北京亦庄二期工厂生产,避免重复依赖代工。
- 武汉工厂的战略储备
小米在武汉经开区规划 2000 亩生产基地,定位华中市场,预计 2026 年后投产。这一布局进一步强化自主生产能力,减少对代工的长期依赖。
四、未来趋势:去代工化加速
- 代工的过渡性角色
代工在小米造车初期起到关键作用,但随着自有工厂产能释放,代工比例将逐步下降。例如,SU7 在 2025 年下半年的生产可能完全转移至自有工厂,北汽代工仅作为应急备份。
- 技术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小米通过自研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投资激光雷达、电池企业(如禾赛科技、宁德时代),构建了完整的技术生态。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代工的必要性大幅降低。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呈现代工与自主并行的特点,但核心产能正快速向自有工厂转移。具体来看:
- SU7:早期由北汽代工,2025 年中期起逐步切换至北京亦庄工厂自主生产。
- YU7 及后续车型:直接由自有工厂生产,代工仅作为产能波动时的补充。
- 长期战略:通过南北双基地(北京、武汉)和供应链整合,小米正加速实现 “去代工化”,以自主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
因此,2025 年小米汽车并非完全依赖代工厂,而是以自有产能为主导,代工仅作为阶段性策略存在。这一模式既体现了新势力车企的灵活布局,也反映了小米对智能制造的深度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