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生产模式呈现出自建工厂主导、代工合作补充的双轨制特征。从现有信息来看,其核心产能已由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承担,而代工合作则更多作为产能补充和区域布局的策略。
一、自建工厂成为核心生产基地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的全面投产
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产能通过优化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动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两座工厂通过智能化产线(如 700 个机器人、AI 质检系统)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
- 技术与产能的深度整合
自建工厂不仅承担生产任务,还整合了研发、测试和供应链管理。例如,工厂内设有 29 个试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缩短了新车开发周期;涂装车间支持 40 分钟快速换色,减少 25% 交付时间。此外,工厂采用 C2M 柔性智造模式,用户订单直达产线间隔缩短至 71 分钟,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48 次 / 年。
二、代工合作的阶段性作用
- 初期代工:快速切入市场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首款车型 SU7 上市初期,曾与北汽集团合作代工。SU7 的生产厂商被明确标注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借助北汽的成熟产线实现快速交付。这一阶段的代工模式帮助小米在自建工厂投产前抢占市场份额,2024 年累计交付量达 13.68 万辆。
- 代工的战略调整
随着自建工厂产能释放,代工合作逐渐转向补充角色。例如,小米与北汽的合作深度有所减弱,转而探索与东风汽车的潜在合作(如武汉工厂)。此外,有传闻称小米可能通过盘活东风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进一步扩大生产,但尚未有官方确认。
三、生产模式的未来趋势
- 自建产能主导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自建工厂的产能(一期 15 万辆 + 二期 15 万辆)已基本覆盖需求。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计划通过三班制将月产能提升至 2.2 万辆,进一步缩短交付周期。
- 代工的战略价值
代工合作可能转向特定场景,如区域市场覆盖或低成本车型生产。例如,小米若与东风合作,可利用武汉工厂辐射中部及西部市场,与北京工厂形成互补。此外,小米投资众泰汽车的传闻(虽存在争议)暗示其可能通过收购或合作盘活闲置产能,探索下沉市场。
四、生产模式的行业影响
- 效率与成本优势
自建工厂的规模化生产显著摊薄了成本。例如,小米 SU7 通过供应链整合(如米家生态链直供率 68%)和模块化设计,硬件利润率控制在 1% 左右,同时依托软件服务实现长期盈利。
- 技术溢出与生态协同
自建工厂的技术积累(如 800V 碳化硅平台、HyperOS 系统)可复用至其他车型,而代工合作则帮助小米快速验证市场需求。例如,SU7 的成功为后续车型(如 YU7)的研发提供了数据支持。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以自建工厂为主导,北京亦庄基地承担了核心产能,代工合作则作为产能补充和区域布局的策略。这种双轨制模式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和产能可控性,又通过灵活合作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本土化率提升,小米汽车的自主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代工的比重可能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