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愿景可概括为 “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标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态整合与全球化布局,重新定义未来出行方式”。这一愿景体现在以下核心战略方向:
一、销量与产能:冲刺全球前五,构建百万级产能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核心目标是实现35 万辆交付量,并通过双工厂协同(一期工厂年产能 24 万辆,二期工厂规划 15 万辆),逐步向百万级产能迈进。目前,小米 SU7 系列已成为爆款,SU7 Ultra 发布 2 小时订单突破 1 万台,标准版等车周期长达 9 个月,显示市场需求远超预期。小米计划通过智能化产线升级(如 700 + 机器人、100% 自动化工艺),以及供应链垂直整合(自研泰坦合金、碳化硅芯片),确保产能与交付效率的平衡。
二、技术突破:智驾与生态引领行业变革
- 智能驾驶:从 L2 到 L4 的跨越
小米 2025 年将投入35 亿元研发费用,目标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覆盖城市、高速、乡村等复杂路况。其技术路径包括:
- 算法创新: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架构,融入大模型技术,支持 “车位到车位” 零接管。
- 硬件升级:SU7 Ultra 标配激光雷达、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未来计划搭载自研车规级芯片。
- 用户验证:通过 “万人团测试” 收集数据,优化算法,目标 2025 年跻身智驾第一阵营。
- 生态整合:“人车家全生态” 落地
小米以澎湃 OS 为底层架构,实现手机、汽车、家居无缝联动。例如:
- 跨设备协同:车内语音控制智能家居,远程预热空调、开启灯光。
- 硬件复用:手机算力可为汽车智驾系统赋能,降低硬件成本。
- 服务延伸:通过小米商城、有品平台,提供车载周边、充电桩等生态产品。
三、全球化布局:欧洲为支点,辐射全球市场
小米正加速海外市场拓展,2025 年计划进入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 欧洲研发中心:慕尼黑团队聚焦性能调校与本地化适配,首款车型或为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
- 充电网络共建: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整合超 3 万充电桩,解决海外用户补能痛点。
- 本地化生产:计划在欧洲建厂,缩短交付周期,降低关税成本。
四、可持续发展:全生命周期低碳化
小米将碳中和纳入核心战略:
- 生产端:北京工厂屋顶光伏电站年发电 1640 万度,减少碳排放 9905 吨;采用水性涂料、循环铝材料(泰坦合金含 30% 回收铝),降低制造污染。
- 产品端:SU7 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800V 快充技术提升能效;电池包工厂实现 CTB 一体化,减少原材料浪费。
- 回收体系:建立电池回收网络,与第三方合作拆解利用,目标 2030 年电池回收率超 95%。
五、用户体验:极致性价比与全链路服务
- 产品定位:
- 高端化:SU7 Ultra 售价 81.49 万元,对标保时捷 Taycan,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
- 大众化:YU7 SUV 起售价 25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Y,主打家庭用户。
- 服务创新:
- 无忧服务包:提供免费喷漆、上门补胎、事故救援等权益,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需求。
- 直营 + 授权模式:门店覆盖全国 29 城,计划 2025 年扩展至 39 城,强化线下体验。
六、产业链协同:开放合作与垂直整合
- 核心供应商: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汇川技术(驱动电机)、拓普集团(空气悬架)等头部企业深度绑定。
- 自研碳化硅芯片、压铸工艺,降低对外依赖。
- 跨界合作:
- 与北汽蓝谷合作代工,快速获取生产资质。
- 投资深动科技(自动驾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完善技术拼图。
总结:小米的 “颠覆者” 逻辑
小米汽车的愿景本质是用科技重塑汽车产业:通过极致性价比(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生态壁垒(澎湃 OS 连接 200+IoT 设备)、快速迭代(每年 1-2 款新车),在全球市场复制手机领域的 “铁人三项” 模式。其挑战在于平衡规模扩张与技术投入,以及在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的竞争中找到差异化路径。若能实现 2025 年目标,小米有望成为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的第三极,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进入 “全民智能” 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