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首撞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最受瞩目的是 3 月 29 日发生在安徽德上高速的重大事故。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梳理:
一、德上高速事故:首起致命碰撞
1. 事故概况
- 时间地点: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 K129+500 米处。
- 车辆状态:小米 SU7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纯视觉智驾方案),事发时处于 NOA(导航辅助驾驶)模式,车速 116km/h。
- 事故经过:车辆因施工改道至逆向车道,系统探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尝试转向和制动,但以 97km/h 撞上隔离带水泥桩,车辆起火燃烧,三名乘员(武汉大学生)全部遇难。
2. 关键争议点
- 智驾系统局限性:
- 系统在碰撞前 2 秒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时间不足(行业普遍认为需 5-10 秒),导致操作失误。
- 纯视觉方案对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有限,AEB 功能未响应施工区域障碍物。
- 车门解锁问题:家属称 “车门无法打开”,但小米表示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确认。
- 起火原因:撞击导致电池受损引发爆燃,小米强调 “非自燃”,但未公布电池供应商(事后宁德时代、比亚迪均否认提供电池)。
3. 官方回应与处理
- 小米方面:
- 4 月 1 日发布声明,公布事故时间线,强调驾驶员接管后操作问题。
- 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数据,但未主动联系家属。
- 雷军 4 月 1 日晚发声哀悼,承诺 “不回避责任”,但家属质疑其 “虚伪”。
- 警方进展:安徽省公安厅介入调查,事故原因仍在认定中。
4. 社会影响
- 舆论风暴:
- 公众对智驾系统安全性、责任划分(人机共驾)、车企透明度提出质疑。
- 社交媒体出现 “雷军停更微博”“订单暴跌” 等传言,小米股价单周下跌超 25%。
- 行业警示:
- 暴露智能辅助驾驶的 “便利性陷阱”(驾驶员警惕性降低)。
- 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受到挑战,推动行业重新评估多传感器融合必要性。
二、湛江事故:二次碰撞争议
1. 事故概况
- 时间地点:2025 年 4 月 5 日凌晨,广东湛江徐闻县 376 省道。
- 车辆状态:小米 SU7 标准版,手动驾驶模式。
- 事故经过:与电动二轮车碰撞后,电动车锂电池起火引燃 SU7。小米回应称 “火情由外部电池引发”,但公众质疑车辆防火设计不足。
2. 对比分析
- 责任归因:德上高速事故聚焦智驾系统缺陷,湛江事故强调外部因素。
- 处理差异:湛江事故中,小米主动解释起火原因,试图转移舆论焦点,但被指 “选择性回应”。
三、市场与技术影响
1. 销量与订单波动
- 短期冲击:事故后周锁单量从 1.5 万降至 8000,但 Q1 累计交付 9.32 万辆,3 月单月销量 2.9 万辆,显示市场韧性。
- 长期挑战:若事故导致智驾功能口碑受损,可能影响小米 “全栈自研” 技术标签。
2. 技术改进与召回
- 主动召回:2025 年 1 月因智能泊车软件问题召回 3.09 万辆 SU7 标准版,但与事故无关。
- 研发调整:加速推进激光雷达方案(SU7 Ultra 已搭载),优化 AEB 算法,缩短驾驶员接管响应时间。
四、行业启示
- 智能驾驶责任边界:事故再次凸显 “人机共驾” 模式下的责任模糊性,需完善法规明确车企与用户权责。
- 多传感器融合趋势: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推动行业向 “激光雷达 + 视觉” 融合方案转型。
- 危机公关能力:小米在德上高速事故中的沟通滞后(如未及时联系家属)引发信任危机,车企需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五、最新进展(截至 2025 年 4 月 23 日)
- 调查进展:德上高速事故仍在调查,预计 5 月公布结果。
- 技术升级:小米宣布将为 SU7 标准版推送 OTA 更新,优化智驾系统预警逻辑。
- 舆论动态:家属持续发声,要求公开事故车辆数据,部分用户发起 “集体诉讼” 呼吁。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首撞事件暴露了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短板与车企应对危机的不足,其影响不仅限于品牌声誉,更推动行业重新审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与伦理责任。未来,事故调查结果、小米的技术迭代及用户信任修复将成为关键看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