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供应链

2025-04-23 20:35:48  阅读 36 次 评论 0 条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已形成 “自研 + 生态链 + 战略投资” 的立体化布局,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等核心环节,同时通过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开放策略构建竞争壁垒。以下是其供应链的关键领域及最新动态:

一、三电系统:双保险与技术突破


1. 电池供应链


  • 供应商:宁德时代(三元锂 / 磷酸铁锂)与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双供应商策略。标准版 SU7 采用混装模式,Pro/Max 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
  • 技术创新: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体积效率达 77.8%(全球最高),支持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配合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实现 10%-80% 电量 11 分钟快充。
  • 产能布局: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 4680 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2%;欧洲工厂计划 2026 年投产,规避欧盟碳关税。

2. 电机与电控


  • 电机供应商:联合汇川技术(四驱版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联合汽车电子(两驱版),自研 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实现量产。
  • 碳化硅技术:SU7 Ultra 全域采用碳化硅芯片,电驱系统 SiC MOSFET 用量达 172 颗,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合作,同时押注瞻芯、积塔等本土产能。

二、智能驾驶:算法突围与生态协同


1. 硬件与芯片


  • 自动驾驶芯片:SU7 Ultra 搭载双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 508 TOPS),激光雷达来自速腾聚创 M1(探测距离 300 米)。
  • 合作进展:与中科创达合作开发智能驾驶中间件,提升算法迭代速度;投资慧博云通,负责自动驾驶测试与数据标注。

2. 软件与算法


  • 全栈自研:BEV+Transformer 模型支持城市 NOA,端到端大模型实现 5cm 精度泊车,夜间接管率 0.23 次 / 千公里(接近小鹏 XNGP)。
  • 生态开放:雷军宣布向行业开放澎湃秒充技术,吸引合作伙伴加入小米生态链。

三、智能座舱:生态互联与硬件升级


1. 核心供应商


  • 芯片: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5nm 工艺,AI 算力 30 TOPS),支持电子外后视镜和乘客监测。
  • 硬件:华阳集团提供翻转式仪表屏、50W 无线充电;德赛西威负责智驾及座舱域控。

2. 系统与交互


  • HyperOS 系统:支持 “人车家全生态”,联动 200 + 米家设备,兼容 CarPlay,语音交互覆盖 98% 车控功能。
  • 技术输出:与某德系豪华品牌洽谈智能座舱技术授权,中国汽车首次向欧洲输出核心技术。

四、轻量化与制造:材料革命与成本控制


1. 材料创新


  • 蜂窝铝镁合金:通过投资定制化型材研发商,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成本从 380 元 /kg 降至 120 元。
  • 一体化压铸:自研 9100T 压铸机,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适配多车型共线生产。

2. 核心供应商


  • 底盘与结构件:万向钱潮(底盘悬架)、祥鑫科技(电池包结构件)、模塑科技(车身装饰件)。
  • 热管理:银轮股份(热管理系统)、奥特佳(空调压缩机)。

五、全球化布局:欧洲与东南亚市场


1. 欧洲战略


  • 研发中心:慕尼黑研发中心吸纳前宝马、法拉利工程师,主导性能调校与设计优化,计划 2026 年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超 40%。
  • 供应链合作:签约德国舍弗勒、博世,联合宁德时代筹建海外电池工厂,规避碳关税。

2. 东南亚与中东


  • 泰国工厂:复制印度手机市场经验,与当地政府洽谈本地化生产,适配高温电池技术。
  • 中东版本:强化电池高温适应性,确保 50℃环境下衰减率低于 8%。

六、风险与挑战


1. 供应链稳定性


  • 芯片依赖:碳化硅芯片进口依赖度 87%,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冲击产能。
  • 电池争议:SU7 事故车电池供应商存疑,小米需加强品控与透明度。

2. 技术竞争


  • 智能驾驶:华为 ADS 3.0、Momenta 城市 NOA 覆盖率领先,小米需加速算法迭代。
  • 生态协同:华为鸿蒙座舱实现车机反向控家,小米需半年内打通全品类互联协议。

七、未来展望


  • 技术路径:2025 年量产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400Wh/kg),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用。
  • 产能目标:北京工厂二期 2025 年底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海外市场占比 2027 年目标 45%。
  • 生态开放:通过 “投资即整合” 策略,吸引友商采购供应链产品,摊薄研发成本。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策略以 “技术普惠” 为核心,通过垂直整合与生态开放,在成本控制、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上展现出独特竞争力。其 “自研 + 投资” 模式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但能否在智能化与全球化赛道持续领跑,仍需观察技术落地与市场反馈。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357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