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已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布局,主要工厂及产能规划如下: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 + 二期)
位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
现状:
- 一期工厂:
- 2023 年竣工投产,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2 万平方米,年产能 15 万辆,目前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
- 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以及 2.5 公里测试跑道和工厂店,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 2024 年 4 月启动双班生产,日产能提升至约 400 辆,但仍面临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4 月,SU7 订单超 10 万辆)。
- 二期工厂:
- 紧邻一期工厂东侧,2024 年 7 月拿地后 “交款当天即开工”,仅用 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
- 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20 万辆,将用于生产新车型(如已申报的小米 YU7)。
- 二期工厂旁另有 52 公顷规划用地,或为三期工厂预留,未来总产能可能突破 50 万辆。
产能目标:北京两座工厂合计年产能 35 万辆,占小米 2025 年总产能目标的 80% 以上。
二、武汉生产基地(规划中)
位置: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毗邻小鹏汽车、路特斯生产基地)。
进展:
- 2025 年 4 月,网络流出的航拍画面显示工厂已启动土地平整,但尚未正式动工。
- 规划占地约 2000 亩,面积为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定位为华中地区产能中心,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市场。
- 小米高管曾透露武汉基地将采用 “南北双基地” 策略,分散供应链风险并缩短交付半径。
挑战:
- 武汉与北京围绕第三工厂选址展开竞争,北京依托政策支持和产业链成熟度,武汉则以雷军家乡情怀和成本优势争取项目。
- 若武汉工厂落地,预计 2026 年投产,初期产能或达 15 万辆,进一步提升小米全国产能布局。
三、代工合作(传闻与现状)
- 早期洽谈:
- 2023 年,小米曾与北汽蓝谷、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洽谈代工,但未达成实质性协议。
- 传闻与长城汽车合作生产中低端车型,但未获官方确认。
- 当前策略:
- 小米坚持自建工厂为主,代工仅作为产能补充。例如,北京工厂产能不足时,可能委托第三方代工部分零部件或整车。
-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仍由北京工厂独家生产,代工模式尚未大规模应用。
四、其他潜在布局
- 上海工厂传闻:
- 2025 年 4 月,有消息称小米第三工厂或选址上海,以强化长三角市场渗透,但未获官方证实。
- 上海拥有特斯拉、上汽等车企,产业链配套完善,若落地将加速小米全国产能扩张。
- 海外工厂规划:
- 雷军曾表示 “小米汽车将进入全球市场”,但 2025 年重点仍在国内,海外建厂可能于 2026 年后启动。
总结:2025 年核心工厂位置
工厂名称 | 位置 | 状态 | 产能(年) | 主要产品 |
---|---|---|---|---|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 | 北京经开区马驹桥镇 | 已投产 | 15 万辆 | 小米 SU7 系列 |
北京亦庄二期工厂 | 北京经开区马驹桥镇 | 2025 年 7-8 月投产 | 20 万辆 | 小米 YU7 等新车型 |
武汉生产基地 | 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 | 规划中(未动工) | 待定 | 中高端车型 |
未来趋势
- 产能扩张: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年产能将突破 35 万辆,2025 年目标交付量或达 30 万辆。
- 区域布局:武汉、上海等工厂若落地,将形成 “北、中、东” 三角产能网络,支撑小米全国市场份额提升。
- 技术升级:工厂采用数字化生产线和 AI 质检,二期工厂规划引入机器人集群,生产效率较一期提升 40%。
如需获取最新动态,可关注小米汽车官网或雷军社交媒体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