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研发团队

2025-04-25 17:23:28  阅读 4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研发团队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团队已形成覆盖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全球化技术整合的多元化布局,展现出 “技术密集型” 企业的典型特征。以下从团队架构、核心成员、技术突破、研发投入及行业协同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团队架构:全球化与精英化双轮驱动


  1. 国内研发体系
    小米汽车北京总部作为研发核心,下设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车身工程四大研究院,总人数超 7000 人。其中:

    • 智能驾驶团队:由叶航军博士领军,规模达 2000 人(2024 年为 1000 人),占研发总人数近 30%,专注于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计划 2025 年投入 47 亿元用于算法迭代与硬件升级。
    • 三电系统团队:超 1500 人,重点突破碳化硅电控、800V 高压平台及固态电池预研,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麒麟电池已应用于 SU7 Ultra,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
    • 智能座舱团队:约 1200 人,基于澎湃 OS 打造车机系统,支持手机 - 汽车 - 家居无缝互联,AI 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识别复杂指令(如 “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最近充电站”)。

  2. 海外研发中心

    • 欧洲研发中心(慕尼黑):定位精英团队,成员不足 50 人,由前宝马底盘技术主管 Rudolf Dittrich 领导,聚焦性能调校与欧洲市场适配,参与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研发及后续车型动态优化。
    • 北美创新中心(硅谷):主要招募 AI 与自动驾驶算法人才,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决策规划模型,2025 年计划引入 100 名顶尖工程师。


二、核心成员: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人才融合


  1. 管理层

    • 雷军:小米集团 CEO 兼汽车部总裁,直接统筹研发战略,2025 年将 50% 工作时间投入汽车业务。
    • 于立国:汽车部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曾任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主导小米北京工厂产能提升,目标将月产能从 2.4 万辆提升至 3 万辆。
    • 黄振宇:汽车部副总裁,分管供应链与质量,曾任麦格纳中国区高管,推动电池包直采与供应商体系优化。

  2. 技术领军人物

    • 叶航军:智能驾驶负责人,前华为自动驾驶产品线总监,主导 Xiaomi Pilot 3.0 系统开发,支持城市 NOA 与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
    • 李肖爽:三电系统负责人,前比亚迪电池研发专家,主导 V8s 超级电机(27200rpm 转速)与碳化硅电控技术,能耗降低 15%。
    • 刘黎:智能座舱负责人,前谷歌 Android Auto 产品经理,推动澎湃 OS 车机系统与米家生态深度整合,支持 UWB 数字钥匙与智能家居联动。


三、技术突破:全链路自研构建护城河


  1. 智能驾驶

    • Xiaomi Pilot 3.0:搭载 1 颗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及城市道路红绿灯识别(试点城市),2025 年计划开通 50 城城市 NOA 功能。
    • 四电机驱动系统:借鉴比亚迪易四方技术,实现原地掉头、圆规泊车等功能,综合功率达 2054PS,应用于 SU7 Ultra 及未来高端车型。

  2. 三电技术

    • V8s 超级电机:量产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超特斯拉同级别电机,支持 SU7 Ultra 1.98 秒破百。
    • 固态电池预研: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 400Wh/kg,计划 2027 年量产。

  3. 材料与制造

    • 高强耐热镁合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发,应用于车身结构件,减重 15% 同时提升抗蠕变性,已申请专利。
    • 一体化压铸技术:采用 9100 吨压铸机,车身零件数量减少 70%,生产效率提升 30%。


四、研发投入:300 亿元押注核心技术


  1. 资金分配

    • 智能驾驶:120 亿元(占比 40%),用于算法训练、激光雷达降本及法规适配。
    • 三电系统:80 亿元,重点支持固态电池与碳化硅电控研发。
    • 智能座舱:50 亿元,开发澎湃 OS 2.0 系统及多模态交互技术。
    • 全球化研发:50 亿元,用于欧洲性能调校与北美 AI 人才招募。

  2. 研发强度
    2025 年研发投入占汽车业务营收比例达 12%,高于蔚来(9%)、理想(7%),接近特斯拉(14%)。


五、行业协同:生态链与供应链深度整合


  1. 生态链合作

    • 米家互联:车辆可联动智能家居,到家前自动开启空调、灯光,已接入超 5000 万米家设备。
    • 方正电机:独家供应 SU7 驱动电机,联合开发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2025 年交付 10 万台电机。

  2. 供应链布局

    • 宁德时代:深度绑定,供应磷酸铁锂与三元锂电池,合作开发麒麟电池与固态电池。
    • 汇川技术:提供电驱系统,适配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SU7 超快充功能。


总结:技术立业与生态破局


小米汽车研发团队通过 “传统车企经验 + 科技公司敏捷性” 的混合模式,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材料创新等领域实现突破。2025 年 300 亿元研发投入与全球化人才布局,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未来,随着 SU7 Ultra 交付与 YU7 上市,小米汽车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实现 “技术代差” 引领,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小米汽车研发团队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423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