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其一期和二期工厂均已投入或即将投入运营,形成 “南北双基地” 布局的初步框架。以下是具体情况:
一、北京亦庄基地:当前产能核心
1. 一期工厂:SU7 系列主力生产地
- 地理位置: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2 万平方米,紧邻京津塘高速,交通便利。
- 产能与生产:
-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9 万辆,2025 年 1-3 月单月交付量稳定在 2.5 万 - 2.9 万辆。
- 工厂配备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引入 700 余台机器人,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小米 SU7。
- 车型覆盖:目前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标准版、Pro、Max、Ultra),其中 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开启交付,单月订单超 1.9 万台。
2. 二期工厂:产能扩张与新车型落地
- 建设进展:
- 二期工厂位于一期东侧,占地面积 53.1 万平方米,2024 年 7 月动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投产。
- 工厂规划年产能超 30 万辆,将主要用于生产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 SUV 车型小米 YU7。
- 技术升级:二期工厂采用自研 9100 吨超级大压铸设备,一体化压铸后底板工艺可减少 70 个零部件,提升生产效率和车身强度。
二、武汉基地:未来产能补充
1. 项目规划:
- 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形成产业集群。
- 进展:
- 2025 年 4 月,工厂主体施工进度达 60%,预计 2026 年投产,初期规划产能 30 万辆 / 年。
- 小米已启动武汉工厂招聘,涉及生产管理、供应链等岗位,但 2025 年尚未正式开工。
- 战略意义:辐射华中、华南市场,缩短交付半径,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利用武汉成熟的汽车产业链(14 家整车厂、1200 家零部件企业)。
三、其他潜在布局
1. 合作代工可能性:
- 小米曾与东风汽车洽谈代工,考虑利用武汉云峰工厂(闲置产能 30 万辆 / 年)生产小米车型,但因补贴政策冲突暂未落实。
- 若合作达成,武汉将新增代工产能,但 2025 年暂无明确进展。
2. 三期工厂储备:
- 北京亦庄二期工厂旁预留 52 公顷地块,或为三期工厂选址,未来可能进一步扩产。
四、2025 年产能与交付目标
- 总产能:北京一期(15 万辆)+ 二期(30 万辆)= 45 万辆 / 年,实际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
- 车型分配:
- SU7 系列:北京一期主力生产,2025 年预计交付 25 万辆。
- YU7:北京二期投产,2025 年下半年交付约 5 万辆。
- 产能瓶颈:当前 SU7 交付周期仍长达 42-50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有望缓解,但芯片、电池等供应链压力仍需关注。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为北京亦庄,一期和二期工厂支撑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武汉基地处于建设阶段,预计 2026 年投产,未来将成为 “南北双基地”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城市如上海、合肥等地暂未发现明确的生产基地规划,合作代工模式仍在探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