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企业主要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同时小米正加速自建工厂的产能扩张,逐步实现自主生产与代工并行的模式。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北汽越野:核心代工方
- 合作背景与资质支撑
小米汽车在 2023 年通过工信部公告明确由北汽越野代工生产首款车型 SU7 系列。北汽越野是北汽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具备完整的汽车生产资质和制造能力,其代工模式帮助小米快速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避免了自建工厂初期的资质审批周期。
- 生产地址:小米 SU7 的实际生产地位于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但生产资质仍归属北汽越野。这一模式类似于蔚来与江淮的合作,即 “借资质生产”。
- 产能贡献:2024 年北汽越野为小米代工 SU7 约 13.6 万辆,占小米全年销量的 90% 以上。2025 年随着小米自建工厂产能提升,代工比例可能下降至 50% 左右。
- 合作范围与未来规划
北汽越野目前仅代工 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Max 及 Ultra 版本。双方合作协议中未提及后续车型(如 YU7)的代工计划,推测小米可能将新车型生产逐步转移至自建工厂。
二、自建工厂:产能扩张主力
- 北京亦庄工厂
-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产能提升至 20 万辆,主要生产 SU7 系列。2025 年通过双班制生产,产能进一步提升至 25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初期主要生产第二款车型 YU7。二期工厂采用 800V 高压平台和一体化压铸技术,生产效率较一期提升 30%。
- 三期规划:紧邻二期工厂的 52 公顷地块已公示,预计 2026 年启动建设,目标年产能 30 万辆,以满足小米 2027 年 50 万辆的销量目标。
- 武汉工厂
- 合作进展:小米与东风汽车就武汉工厂的合作仍在谈判中,双方在产能分配、技术共享等方面存在分歧。东风希望以 “联合研发” 形式参与,而非单纯代工,目前合作尚未敲定。
- 产能规划:若合作达成,武汉工厂初期将利用东风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主要生产中低端车型,目标覆盖华中及西南市场。
三、潜在代工合作伙伴
- 比亚迪
- 可能性:比亚迪曾为小米 SU7 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并参与部分电机研发。若小米未来推出混动车型,可能与比亚迪在 DM-i 技术上展开合作,但代工整车的可能性较低。
- 富士康
- 合作基础:富士康与小米在手机代工领域有长期合作,且其母公司鸿海集团具备汽车零部件制造能力。但富士康在汽车代工领域经验不足,目前未与小米达成整车代工协议。
- 江淮汽车
- 传闻与辟谣:2023 年曾有消息称小米与江淮洽谈代工,但双方均未确认。江淮在新能源汽车代工领域有蔚来的成功案例,但小米更倾向于自建产能。
四、代工模式的局限性与转型
- 质量与成本控制
代工模式下,小米对生产工艺的控制力较弱。例如,SU7 初期交付曾出现车漆瑕疵、车机卡顿等问题,部分用户质疑代工质量。
- 品牌形象影响
消费者对 “代工生产” 存在固有认知,小米通过强调 “自建工厂占比提升” 和 “核心技术自研”(如电机、电池管理系统)来弱化代工标签。
- 政策风险
中国工信部对代工模式的监管趋严,要求代工方与品牌方明确责任划分。小米需在 2026 年前完全取得自主生产资质,否则可能面临政策限制。
五、2025 年产能与代工比例预测
产能来源 | 年产能(万辆) | 占比 | 主要车型 |
---|---|---|---|
北京亦庄一期 | 25 | 50% | SU7 系列 |
北京亦庄二期 | 15 | 30% | YU7 |
北汽越野代工 | 10 | 20% | SU7 系列 |
武汉工厂(若) | 10 | 20% | 待定 |
注:武汉工厂的产能需视合作进展调整,若未达成协议,小米可能通过租赁其他工厂补充产能。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代工企业仍以北汽越野为主,但自建工厂的产能占比将显著提升。随着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和武汉工厂的潜在合作,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其中代工比例预计降至 20%-30%。未来,小米可能逐步减少对代工的依赖,转向 “自研 + 自建” 为主、代工为辅的模式,以提升质量控制和品牌溢价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