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续航表现已形成覆盖不同车型、技术路线和使用场景的多元化布局。以下从核心车型、技术突破、充电网络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行业对比与用户实际需求提供综合解读:
一、核心车型续航表现
1. 小米 SU7 家族
- 标准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5.0 电池,CLTC 续航 630 公里,支持 486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
- Max 版:升级至 871V 高压平台,搭载 101.7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
- Ultra 赛道版:全球首发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最大放电功率 1330kW,CLTC 续航 630 公里,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
2. 小米 YU7(首款 SUV)
- 单电机后驱版:搭载 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70 公里,支持 235kW 超充。
- 双电机四驱版:配备 101.7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820 公里,综合功率 508kW,零百加速 3.2 秒。
3. 小米 MX11(中大型 SUV)
- 标准版:400V 架构 +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00 公里,支持 V2L 外放电。
- Max 版:800V 架构 + 101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800 公里,兼容蔚来 500kW 超充桩。
二、技术突破与行业对标
1. 电池技术
- 半固态电池:SU7 Pro 测试版已搭载 135kWh 半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10%),CLTC 续航 1100 公里,-30℃低温续航保持率 82%,计划 2026 年 Q4 量产。
- 固态电池布局:与清陶能源联合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 400Wh/kg 以上,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2. 充电技术
- 超充网络:自建 500 + 超充站,覆盖 90% 四线以上城市,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 3 万 + 充电桩,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达 88.1%。
- 快充效率:SU7 Max 支持 800V 碳化硅平台,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YU7 双电机版兼容 1000V 超充,12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3. 行业对标
车型 | 小米 SU7 Max | 极氪 007 | 小鹏 P7i | 特斯拉 Model Y |
---|---|---|---|---|
CLTC 续航 | 900km | 870km | 702km | 713km |
充电速度 | 15 分钟 510km | 15 分钟 610km | 29 分钟 80% | 40 分钟 80% |
低温续航达成率 | 47.5% | 45% | 43% | 40% |
(数据来源:)
三、用户场景化解析
1. 城市通勤
- 典型需求:单日行驶≤100km,每周充电 1-2 次。
- 推荐车型:SU7 标准版(630km)、MX11 标准版(700km)。
- 优势:支持即插即充的小鹏 800V 桩,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满足一周通勤需求。
2. 长途自驾
- 典型需求:单次续航≥600km,充电间隔≤3 小时。
- 推荐车型:YU7 双电机版(820km)、SU7 Max(900km)。
- 优势:接入蔚来 500kW 超充桩,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配合小米充电地图智能规划路线。
3. 极端环境
- 低温场景:SU7 Max 搭载自研热管理系统,-20℃续航达成率 47.5%,优于特斯拉 Model Y 的 40%。
- 高温场景:MX11 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电池热失控防护等级 IP68,支持连续 30 分钟极速行驶。
四、未来技术展望
- 固态电池量产:2026 年 Q4 将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2027 年推出全固态电池车型,能量密度突破 720Wh/kg,续航或达 1200 公里。
- 超充网络升级:计划 2025 年底建成 1000 座超充站,覆盖 95% 高速服务区,充电效率提升至 10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 智能化协同:小米汽车与米家生态深度联动,支持 V2H(车网互动)功能,车辆可反向为家庭供电,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续航表现已实现 “技术领先、场景全覆盖” 的目标:SU7 系列以 900 公里续航刷新轿车领域标杆,YU7 和 MX11 则在 SUV 市场建立续航优势。结合半固态电池技术储备与超充网络布局,小米正从单纯的续航竞争转向 “续航 + 补能 + 智能化” 的生态竞争。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汽车不仅意味着获得长续航能力,更能享受高效补能与智能出行的全链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