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不仅拥有工厂,而且其自有制造体系已形成覆盖手机、汽车、智能家电的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闭环,展现出从代工厂依赖向自研自产的深度转型。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国内核心工厂布局
- 北京智能工厂集群
- 北京昌平手机工厂:2024 年投产的旗舰手机制造基地,年产能超千万台,专注小米 14 系列等高端机型生产,实现 96.8% 设备自研率和 100% 软件自研率,具备工艺自进化能力。
- 亦庄汽车超级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是中国品牌唯一集研发、制造、交付和体验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园,2024 年 3 月开园后,每 76 秒下线一台小米 SU7,2025 年二期工厂扩建完成后,年产能将提升至 35 万辆。
- 第二汽车工厂:2025 年 3 月启动扩建,新增 52 公顷地块,计划进一步提升产能以应对 SU7 Ultra 等新车型的爆单需求。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 全球首座 “设计 — 研发 — 生产” 全闭环家电工厂:2025 年 1 月主体结构封顶,较原计划提前一个月,一期聚焦空调生产,2025 年 11 月投产,2026 年实现 200 万套产能,峰值产值可达百亿。
- 战略意义:串联 “人车家” 生态,空调产品将与小米汽车能源系统、智能家居深度联动,实验室同步筹建冰箱、洗衣机等品类的全栈自研。
- 技术突破:采用 AI 质检、数字孪生等技术,每颗螺丝均通过智能检测,建设速度(80 天封顶)和施工效率(穿插施工法提升 30%)刷新行业纪录。
- 其他重要基地
- 深圳、合肥、重庆工厂:分别承担中端手机、笔记本电脑及区域市场覆盖任务,深圳工厂利用珠三角供应链优势,合肥工厂辐射长三角。
- 南京智能家居工厂:生产 IoT 设备,支撑小米 AIoT 平台连接超 9 亿设备的生态规模。
二、海外生产网络
- 印度三大工厂
- 斯里城工厂:海外最大单体工厂,生产手机、电视及生态链产品,2024 年手机出货量占印度市场 25%。
- 马杜兰塔甘与帕瓦格达工厂:聚焦组装业务,满足印度 “本地制造” 政策要求。
- 东南亚与欧洲布局
- 越南北宁工厂:生产中低端手机,辐射东南亚市场,2024 年产能提升至 1500 万台。
-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工厂:服务欧洲市场,年产能 500 万台,规避欧盟贸易壁垒。
- 新兴市场策略
- 在印尼、巴西等地采用 “本地化生产 + 经销商网络” 模式,例如印尼坦格朗工厂年产能 800 万台,覆盖东南亚穆斯林人口密集区。
三、工厂建设的战略逻辑
- 高端化驱动
- 自建工厂确保高端产品品质可控,如小米 15 Ultra 的徕卡镜头装配精度达 0.01 毫米,武汉工厂的空调压缩机自研率突破 70%。
- 汽车工厂采用 91% 自动化率的压铸、冲压设备,SU7 车身焊接精度达 ±0.15 毫米,媲美豪华品牌。
- 供应链安全
- 全球供应链波动下,自有工厂降低对代工厂的依赖,例如 2024 年印度关税政策调整时,小米通过本地工厂维持 30% 市场份额。
- 武汉家电工厂实现 “零部件 — 成品 — 物流”24 小时闭环,应对芯片短缺和物流延迟。
- 生态协同
- 北京汽车工厂与手机工厂共享智能制造技术,如小米澎湃 OS 的跨端智联协议直接应用于汽车生产线。
- 武汉工厂的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推动家电与汽车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融合。
四、行业对比与未来挑战
- 与代工厂模式的差异
- 成本结构:自建工厂初期投入高(武汉工厂投资超 50 亿元),但长期降低边际成本,例如小米 SU7 的电池包生产成本较委外降低 18%。
- 技术溢出:北京手机工厂的 AI 质检算法反哺汽车工厂,将整车检测效率提升 40%。
- 竞争对手动态
- 华为:东莞松山湖工厂聚焦高端手机,采用 “零重力实验室” 模拟太空环境测试摄像头防抖性能,与小米形成差异化竞争。
- OPPO:埃及工厂 2024 年投产,本地化率达 60%,通过 “运营商合作 + 电商” 模式抢占非洲市场。
- 潜在风险
- 产能利用率: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辆,需确保工厂双班生产(每 76 秒下线一台)的稳定性,避免 SU7 订单积压。
- 技术迭代:武汉工厂需在 2026 年前完成空调压缩机的自研突破,否则可能面临核心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
结论
2025 年的小米已构建起 “国内核心工厂 + 海外本地化生产” 的制造体系,其自有工厂不仅是产能支撑点,更是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的枢纽。从北京的手机工厂到武汉的家电基地,从印度的供应链布局到欧洲的市场渗透,小米通过自建工厂实现了从 “性价比品牌” 向 “全球科技生态领军者” 的跨越。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深度赋能(如 2025 年 300 亿元研发投入中 25% 用于 AI),小米工厂或将进一步定义智能制造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