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立国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核心高管之一,其职业生涯与小米汽车的产能攻坚和战略布局紧密相关。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于立国的角色与职责演变
于立国于 2021 年底加入小米汽车,担任副总裁,初期负责综合管理及北京总部建设。2025 年 2 月,小米汽车进行高层人事调整,于立国的职责范围扩大至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雷军汇报。这一调整反映了小米汽车对产能提升的迫切需求 —— 当时小米 SU7 订单已排至半年后,月产能仅 2.2 万辆,而雷军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
二、核心贡献与挑战
1. 产能爬坡与工厂管理
- 北京工厂优化:于立国主导北京工厂的产能提升,通过调整生产排班制度(如每两周休息一天)和引入数字化管理,将工厂产能利用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接近 200%。尽管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实际月产量已突破 2.4 万辆。
- 二期工厂投产: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启动试生产,7 月正式投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即将上市的小米 YU7。于立国负责统筹工厂设备联调、供应链整合及质量管控,确保新工厂快速达效。
- 武汉工厂筹备:传闻中的小米武汉工厂已进入选址和合作谈判阶段,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预计 2025 年底官宣。于立国可能参与该工厂的前期筹备,利用其在北汽时期的工厂建设经验(如 18 个月完成极狐工厂建设)加速项目落地。
2. 供应链与质量管控
- 供应链整合:于立国与供应链副总裁黄振宇(原麦格纳中国区高管)合作,推动电池包直接采购、零部件本地化等策略,以降低成本并缩短交付周期。例如,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计划直接采购宁德时代的电池包,跳过模组环节,提升生产效率。
- 质量把控: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频发的质量问题(如车机故障、车身缝隙超标),于立国强化工厂品控流程,引入 “质量一票否决制”,并要求管理层定期参与生产线巡检。
3. 行业资源整合
- 电池联盟合作:2025 年 3 月,于立国代表小米汽车与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进行技术交流,推动在固态电池、快充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为未来车型储备技术。
- 人才引入:于立国主导从北汽、麦格纳等传统车企引入数百名制造、供应链人才,如小米工厂厂长季国伟(原北汽蓝谷麦格纳总经理),形成 “传统车企经验 + 互联网敏捷性” 的混合团队。
三、争议与挑战
1. 历史争议的影响
于立国在北汽时期因公开威胁用户(“在北京收拾他跟玩一样”)引发舆论风波,导致极狐品牌信任危机。尽管加入小米后未再出现类似事件,但其管理风格仍被部分媒体质疑为 “强势”。不过,小米内部认为他在高压环境下的执行力(如极狐工厂快速投产)符合当前产能攻坚需求。
2. 产能与质量的平衡难题
小米汽车当前产能利用率已接近极限,但过度压榨设备可能导致故障率上升。例如,北京工厂 24 小时双班倒的模式虽提升产量,但设备维护成本增加,且员工疲劳度上升可能影响质量。于立国需在产能目标与长期运营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3. 多工厂协同管理
随着北京二期、武汉工厂的逐步投产,于立国需协调跨区域供应链、物流及人员调配。例如,武汉工厂若与东风汽车合作,需解决代工模式下的利益分配问题(如岚图车型的政府补贴争议)。
四、未来展望
于立国在小米汽车的角色将继续聚焦于产能扩张与制造体系升级。若武汉工厂顺利落地,他可能兼任该基地负责人,推动小米汽车形成 “南北双基地” 的产能格局。此外,他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布局(如自动化产线、AI 质检)将为小米汽车的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
总结
于立国是小米汽车 2025 年产能攻坚战的核心执行者,其职责涵盖工厂运营、供应链整合及行业资源协同。尽管面临历史争议和产能压力,他凭借传统车企的经验和雷军的信任,正推动小米汽车向 35 万辆年交付目标冲刺。这一过程不仅考验其管理能力,也将影响小米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