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米 SU7 的设计争议,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抄袭,但市场舆论中确实存在 “设计借鉴” 的讨论。以下从设计背景、法律层面、市场对比及行业趋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设计团队与灵感来源
小米 SU7 的设计由前宝马 iX 主设计师李田原(曾任宝马 i/M 部门外饰设计负责人)主导,团队成员包括前奔驰德国总部高级设计师仇臻(主导设计风阻 0.18Cd 的奔驰 Vision EQXX)和前宝马内饰设计师 Shin Muto。这种国际化团队背景决定了其设计语言带有德系车的影子,但并非直接复制。
从官方披露的设计过程来看,小米 SU7 的灵感源自自然元素:
- 车身线条:模拟零重力状态下的水滴形态,追求 0.195Cd 的超低风阻。
- 激光雷达:采用鹅卵石造型,既降低风阻又与车顶融合。
- 尾灯设计:灵感来自土星环,形成独特的 “光环尾灯”。
这种 “功能优先” 的设计理念,使得小米 SU7 在溜背造型、封闭式格栅等电动车通用设计元素上与保时捷 Taycan、特斯拉 Model 3 等车型存在相似性,但具体细节差异显著。例如:
- 前脸:小米 SU7 的 “水滴大灯” 采用圆角多边形矩阵,而保时捷 Taycan 为 “蛙眼” 式椭圆灯组。
- 侧面:Taycan 的钣金凹陷从前门延伸至后门,小米 SU7 仅前门有凹陷,且底部采用弧线设计。
- 尾部:小米 SU7 的尾灯为半环绕式,保时捷则是长条形灯带 + 中央 LOGO。
二、法律层面的争议与结论
- 专利保护期问题:
- 保时捷帕拉梅拉的外观设计专利于 2011 年申请,2021 年已失效,小米 SU7 若借鉴其设计不构成侵权。
- 保时捷 Taycan 的外观专利虽在有效期内,但专业比对显示两者差异明显,无法构成侵权。
- 小米 SU7 的专利布局:
-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的 “整车” 外观设计专利获授权,覆盖车身轮廓、车灯、轮毂等细节。
- 该专利明确排除了与保时捷 Taycan 的实质性相似,例如尾部格栅结构、转向灯位置等。
- 行业判例参考:
- 江铃陆风 X7 因与路虎极光高度相似,被法院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但该案核心在于 “混淆公众认知”,而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 的目标用户、定价区间差异显著,难以构成混淆。
三、市场对比与用户反馈
- 与竞品的设计差异:
- 特斯拉 Model 3:极简风格,无仪表盘;小米 SU7 保留传统仪表盘和实体空调按键,更符合主流用户习惯。
- 蔚来 ET5:强调运动操控,底盘调校偏硬;小米 SU7 注重舒适性,空气悬架 + CDC 主动阻尼。
- 小鹏 P7:智驾系统成熟(XNGP 覆盖 100 + 城市);小米 SU7 的 Xiaomi Pilot 仍处于功能迭代阶段。
- 用户感知与舆论:
- 部分消费者认为小米 SU7“前脸像 Taycan,侧面像 Model 3”,但实车体验显示其风格更偏向家用化,车身更高、后排空间更大。
- 小米 SU7 的定价(21.59 万 - 52.99 万)与保时捷 Taycan(89.8 万起)形成明显区隔,目标人群不同。
四、行业趋势与设计趋同
- 电动车设计的共性:
- 低风阻需求(小米 SU7 的 0.195Cd、奔驰 EQXX 的 0.17Cd)导致溜背造型成为主流。
- 智能化功能(激光雷达、隐藏式门把手)的布局方式有限,容易产生视觉相似性。
- 设计师的行业共识:
- 前宝马设计总监克里斯・班戈指出:“当面临相同技术挑战时,不同设计师可能得出相似方案”。
-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表示:“好的设计可能心有灵犀,但品牌 DNA 决定了最终呈现”。
结论
小米 SU7 的设计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抄袭,其与保时捷 Taycan 等车型的相似性更多源于功能需求和行业趋势。尽管市场舆论存在 “设计借鉴” 的讨论,但从团队背景、专利布局、用户定位等维度来看,小米 SU7 是一款具有独立设计语言的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纠结 “是否抄袭”,不如关注其实际体验 —— 例如 2.78 秒破百的性能、800V 高压快充、米家生态互联等核心卖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