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小米 SU7 系列车型(尤其是高性能版 SU7 Ultra)的碳纤维材料主要由 ** 沃特新材料(沃特股份子公司)** 供应。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沃特股份为 SU7 Ultra 提供了覆盖车顶、尾翼、迎宾踏板、座椅背板等 17 处碳纤维套件,单车碳纤维用量超 710kg,实现减重 57kg,助力车辆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 2 分 9 秒 944 的最快量产车纪录。
一、核心供应商:沃特股份
- 技术适配性
沃特股份开发的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传统热固性材料的加工难题,其 T800H 高强度碳纤维抗冲击性能优异,已通过小米汽车的多轮测试并备案。例如,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采用蜂窝状开孔设计,不仅提升空气动力学效率,还可通过热压罐工艺实现高精度成型,单件价值量超 4 万元。
- 量产能力
沃特股份是全球唯一能提供全类型(I/II/III 型)LCP 材料的供应商,其碳纤维产线可满足小米 SU7 Ultra 年销 10 万台的需求。若按单车价值量 7.1 万元计算,该业务潜在年营收增量可达 71 亿元。
- 生态协同
沃特股份同时为小米手机供应碳纤维材料,形成 “手机 + 汽车” 双料供应格局。其 LCP 材料还应用于 SU7 的车身结构件、连接器等,强化了在小米供应链中的稳定性。
二、产业链其他参与者
- 瑞鹄模具(模具制造)
作为小米 SU7 Ultra 车身模具的核心供应商,瑞鹄模具采用热压罐工艺帮助小米实现碳纤维车顶等高端部件的量产。其模具技术确保碳纤维部件的孔隙率低于 1%,达到航空级标准。
- 中复神鹰(原材料供应)
中复神鹰虽未直接与小米签订协议,但其 48K 大丝束碳纤维通过下游复材企业间接应用于 SU7 Ultra。例如,SU7 Ultra 的碳纤维尾翼翼展达 1560mm,需使用中复神鹰的 T700 级碳纤维预浸料,该材料在轻量化系数(0.95)和扭转刚度(54425N・m/deg)上表现优异。
- 吉林化纤(潜在合作)
吉林化纤通过自主研发实现 48K 大丝束碳纤维量产,其碳化线单线产能提升 30% 以上。尽管尚未有官方公告,但从产业链逻辑看,其碳纤维产品可能通过沃特股份等一级供应商进入小米体系。
三、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 成本控制
沃特股份采用干喷湿纺工艺,将碳纤维生产成本降低 15%,使 SU7 Ultra 的碳纤维部件成本较传统方案下降约 20%。例如,碳纤维车顶单价从 8 万元降至 6.5 万元,推动高端材料普及。
- 性能提升
碳纤维的应用使 SU7 Ultra 车身重量仅 1900kg,零百加速提升至 1.98 秒,同时续航增加 12%。其碳纤维尾翼可提供 285kg 下压力,高速过弯稳定性媲美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国产替代加速
小米 SU7 Ultra 的供应链中,国产碳纤维占比超 80%,打破了日本东丽、德国西格里等企业的垄断。例如,沃特股份的 T800H 碳纤维性能对标东丽 T800S,价格低 30%。
四、市场反馈与未来展望
- 用户需求
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部件选装率达 65%,其中碳纤维尾翼和车顶最受欢迎。5 月限时购车权益中,碳纤维运动方向盘等部件的免费赠送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
- 行业趋势
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预计从 2025 年的 5% 提升至 2030 年的 18%。小米的技术开放策略(如向供应商授权 V8s 电机专利)可能加速碳纤维在中低端车型中的应用。
- 风险提示
碳纤维部件的维修成本较高(如更换碳纤维前舱盖需 3.8 万元),可能影响二手车残值。此外,若小米 SU7 Ultra 销量不及预期(如年销低于 5 万台),沃特股份等供应商的业绩增长将受限。
总结
小米 SU7 系列的碳纤维供应链以沃特股份为核心,瑞鹄模具、中复神鹰等企业协同参与,形成了从材料研发、模具制造到部件生产的完整产业链。这一布局不仅推动了国产碳纤维技术的突破,也为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发展提供了范本。未来,随着成本下降和工艺优化,碳纤维有望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渗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