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和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 SU7 的国产化率呈现动态提升趋势,不同维度的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但整体已达到较高水平。以下是基于多方数据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数据与供应链结构
- 官方认证与行业报告
程力汽车集团官网于 2025 年 1 月发布的分析显示,小米 SU7 通过国家认证的国产化率为82%,而另一篇 2025 年 1 月的同平台文章则更新为89%。这一提升可能反映了量产阶段供应链的进一步本土化。行业分析指出,小米 SU7 的关键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已实现高度国产化,其中:
- 电池: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子公司弗迪动力的磷酸铁锂电池,高配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两者均为国产技术。
- 电机:由汇川技术提供驱动电机,最大功率达 673 马力,技术参数对标国际一线品牌。
- 电控系统:汇川技术与联合汽车电子联合开发,国产化率超过 90%。
- 零部件供应商分布
小米 SU7 的供应链涉及 130 余家国内企业,覆盖车身、底盘、热管理、智能座舱等领域。例如:
- 车身部件:联明股份、无锡振华等提供冲压件,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
- 智能硬件:德赛西威提供座舱域控,京东方供应液晶仪表,欧菲智能车联负责摄像头模组。
- 材料工艺:小米自研的 “泰坦合金” 车身材料,强度提升 30% 且成本降低 45%,实现国产替代。
二、争议点与技术短板
- 芯片依赖
尽管大部分零部件已国产化,但车机芯片(高通骁龙 8295)和智驾芯片(英伟达 Orin-X)仍依赖进口。不过,高阶版 SU7 Max 已实现部分国产化,例如激光雷达采用禾赛科技产品,IMU(惯性测量单元)由新纳传感供应。
- 供应链协同挑战
小米汽车通过 “产业编织术” 整合国内供应链,每辆车可带动 4.2 万元产业链产值,但部分核心部件(如碳化硅模块)仍需进口。此外,美国对华加征的 54% 复合关税可能间接推高零部件成本,尤其是涉及全球供应链的芯片和传感器。
三、政策驱动与产业生态
- 政府支持与国产化目标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 年)》明确要求提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2025 年目标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 30%。小米 SU7 作为国产新势力代表,其供应链布局符合政策导向,例如 70% 的零部件来自京津冀产业链,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 行业竞合与技术共享
小米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形成 “竞合” 关系,例如比亚迪为 SU7 提供电池和 BMS 管理系统,宁德时代则通过双供应商策略保障产能。这种模式加速了技术共享,例如小米与首钢联合研发的硅钢材料,突破了进口依赖。
四、版本差异与动态调整
- 车型版本的国产化率
- 标准版:国产化率约85%-89%,主要依赖弗迪动力电池和汇川电机。
- Ultra 版:因搭载更高性能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和碳化硅模块,国产化率略低,约80%-85%,但碳纤维车身等材料实现 100% 国产。
- 产能爬坡与供应链优化
随着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小米 SU7 产能逐步释放,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供应链优化措施包括:
- 双供应商策略: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采用多家供应商,降低单一依赖风险。
- 国产化替代:例如智新半导体的 IGBT 模块国产化率达 70%,未来可能逐步应用于小米车型。
五、数据差异的原因分析
- 统计口径不同
部分报告(如程力集团的 89%)可能包含所有零部件,而其他数据(如雪球的 “较高国产化率”)可能仅指关键部件。此外,不同时间点的供应链调整(如 2024 年 6 月引入宁德时代双供)也会影响国产化率。
- 技术迭代与政策影响
小米 SU7 的国产化率是动态指标,随着自研技术(如澎湃芯片)和供应链本土化推进,这一比例可能持续提升。同时,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如关税)可能倒逼更多零部件实现国产替代。
结论
综合多方信息,2025 年小米 SU7 的国产化率整体在 80%-90% 之间,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国产化率超过 85%,但芯片等领域仍存在一定进口依赖。随着产能扩张和供应链优化,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主化的标杆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