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 2025 年最新信息,特斯拉 Model 3 与小米 SU7 在核心维度的对比如下:
一、价格与配置
Model 3 2025 款后轮驱动版指导价 23.55 万元,高性能版 33.95 万元。小米 SU7 2024 款(2025 年仍在售)后驱标准版 21.59 万元,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 24.59 万元,四驱 Max 版 29.99 万元,叠加补贴后 Pro 版可低至 20.59 万元。SU7 在同价位提供更丰富的配置,如前排座椅通风 / 加热、后排座椅加热、车载空气净化器、67W 手机快充等,而 Model 3 基础版仅标配座椅加热,通风需选装。
二、续航与补能
Model 3 后轮驱动版CLTC 续航 634 公里,高性能版 623 公里,百公里电耗 11.2kWh。SU7 Pro 版搭载 94.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830 公里,实测市区通勤达成率 85%,高速续航约 490 公里。充电方面,Model 3 快充功率 170kW,SU7 Max 支持 871V 高压架构,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且接入 102 万根充电桩(含 80 万根快充桩),覆盖全国 365 座城市及 88.1% 高速服务区。特斯拉超充网络虽覆盖广,但 SU7 的充电速度和补能网络密度已接近其水平。
三、动力与性能
Model 3 高性能版双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 343kW,零百加速 3.1 秒,极速 261km/h。SU7 双电机版最大功率 673kW,零百加速 2.78 秒,三电机 Ultra 版(81.49 万元)更是达到 1.97 秒,性能直逼百万级超跑。日常驾驶中,SU7 的底盘调校偏舒适,Model 3 则以运动操控见长,高速过弯稳定性更优。
四、智能驾驶
Model 3采用 HW4.0 芯片(720TOPS 算力)和纯视觉方案,支持基础 Autopilot(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但城市 NOA 功能尚未完全落地,FSD 需额外付费 6.4 万元。SU7 Pro/Max 版配备双 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支持城市与高速高阶智驾,可实现自动变道、跨楼层记忆泊车等功能,且全系免费开放 NOA。不过,SU7 在雨雪天气等复杂场景下的接管率较高,而 Model 3 的纯视觉方案稳定性更优。
五、空间与设计
SU7作为中大型车,车身尺寸 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后排腿部空间宽敞,但溜背造型略微压缩头部空间;后备厢容积 517L,略小于 Model 3 的 682L。Model 3轴距 2875mm,空间表现中规中矩,但极简内饰设计引发争议,如屏幕换挡、触控式转向灯等。SU7 保留仪表盘和空调实体按键,更符合传统用户习惯。
六、售后服务与保值率
特斯拉拥有完善的超充网络和服务网点,三年保值率约 56%。小米提供 5 年 / 10 万公里整车质保、8 年 / 16 万公里三电质保,支持移动维保和道路救援,但售后服务网点密度仍在建设中。SU7 作为新车型,保值率数据尚未明确,但国产电动车整体保值率呈上升趋势。
七、用户选择建议
- 追求品牌与稳定性:Model 3 仍是纯电轿车标杆,适合看重超充网络、长期保值率及极简设计的用户。
- 注重性价比与配置:SU7 在续航、动力、智能驾驶功能上更具优势,尤其适合小米生态用户及追求科技体验的年轻群体。
- 高性能需求:SU7 双电机版(29.99 万元)和 Ultra 版(81.49 万元)提供远超 Model 3 高性能版的加速表现,适合性能爱好者。
综上,2025 年 Model 3 与 SU7 的竞争已从参数对比升级至生态与体验的全面较量。若预算有限且注重实用性,SU7 的综合表现更具吸引力;若看重品牌积淀与长期价值,Model 3 仍是稳妥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