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 SU7具备自动避让功能,但该功能属于 L2 + 级别的辅助驾驶范畴,而非 L3 及以上的完全自动驾驶。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自动避让功能的技术实现与场景覆盖
- 硬件配置
小米 SU7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部分版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形成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系统。例如,2025 款 Ultra 版搭载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8 线,探测距离 200 米)、11 颗高清摄像头(含 800 万像素前视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配合双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508 TOPS),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实时感知。
- 功能表现
- 障碍物识别:系统能识别车辆、行人、施工锥桶等静态和动态物体,并通过视觉大语言模型(VLM)优化复杂场景下的决策能力。
- 主动避让:当检测到障碍物时,系统会通过调整车速、车道保持或小幅转向进行避让。例如,用户反馈称车辆在高速加塞场景中能 “巧妙避让”,表现接近人类驾驶员。
- 泊车场景:自动泊车功能支持 2 公里记忆路线,遇到障碍物时可自动绕行,完成机械车位泊车等复杂任务。
- 技术局限性
- 依赖高精地图:城市 NOA 功能需依赖高精地图,在无地图覆盖区域或施工路段可能降级。
- 极端场景挑战:2025 年 3 月的一起事故显示,SU7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在施工路段未能识别异形障碍物,导致碰撞。这表明纯视觉方案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仍需提升。
二、自动驾驶等级与法规限制
- 官方认证与法律定位
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在法律上仍属于L2 + 级别,未通过 L3 认证。尽管其 “端到端” 功能(如城市 NOA)提供接近 L3 的体验,但责任归属仍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
- L3 法规进展:2025 年 4 月 1 日起,北京正式实施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但小米未进入首批 L3 试点名单,其功能尚未获得官方认可。
- 功能安全边界
- 接管提示:系统在碰撞前约 2 秒发出预警,但国际 L3 标准要求至少 10 秒接管时间,小米的响应速度存在安全隐患。
- 硬件冗余:部分版本(如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导致 AEB(自动紧急制动)性能受限。
三、用户体验与实际案例
- 正面反馈
- 车主实测显示,SU7 在高速 NOA 模式下能自动完成变道、超车等操作,泊车时可记忆路线并自动避让障碍物。
- OTA 升级(如 HyperOS 1.4.5 版本)增强了复杂道路提示和遥控泊车功能,提升了用户体验。
- 争议事件
- 2025 年 3 月的安徽铜陵事故中,SU7 标准版在 NOA 模式下未能识别施工改道,导致严重碰撞。事故暴露了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以及驾驶员接管不足的问题。
四、竞品对比与行业趋势
- 同级别车型功能
- 特斯拉 Model 3/Y 的 FSD Beta 支持自动避让,但依赖视觉方案,且在中国未开放城市 NOA。
- 蔚来 ET5、小鹏 P7i 等车型通过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实现更可靠的自动避让,但需订阅高阶智驾服务。
- 行业技术方向
- 2025 年,L3 级自动驾驶逐步落地(如华为尊界 S800),但小米尚未跟进。其策略更倾向于通过 OTA 迭代优化 L2 + 功能,而非直接升级硬件至 L3。
总结:自动避让功能的实际价值
小米 SU7 的自动避让功能在高速和泊车场景中表现实用,能有效提升驾驶便利性和安全性。然而,其法律定位仍为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且在复杂环境下存在可靠性挑战。对于追求 “脱手驾驶” 的用户,建议关注已通过 L3 认证的竞品;若重视性价比和基础辅助功能,SU7 仍是具备竞争力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