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 2025 年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能力,结合最新信息及行业动态,可从技术配置、实际应用、法规环境及区域政策等维度综合分析:
一、硬件与软件技术现状
- 硬件配置
2025 款小米 SU7 Ultra 搭载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及 11 颗高清摄像头,配合双 NVIDIA Orin-X 芯片,总算力达 508 TOPS。这一配置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主流水平,理论上可支持复杂环境感知与快速决策。
- 软件功能与限制
- HAD 全场景智驾系统:升级至 1.5.5 版本后,支持无图城市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和代客泊车,可实现 “车位到车位” 的端到端驾驶。但实际测试显示,在施工路段、城中村等复杂场景中,系统仍可能出现断点或无法开启的情况。
- L2 级辅助驾驶定位:尽管硬件支持 L3 功能(如高盛报告指出 SU7 Max 版硬件已达标),但受限于中国现行法规,目前系统仍以 L2 级辅助驾驶为主,驾驶员需全程负责安全。
- 事故案例警示
2025 年 3 月德上高速事故显示,NOA 系统在施工路段未能及时识别路障,导致碰撞。事后分析指出,系统虽发出减速请求,但留给驾驶员的接管时间不足 2 秒,暴露了极端场景下的人机协同缺陷。这一事件也引发公众对智驾功能过度依赖的反思。
二、法规与政策环境
- 全国层面进展
- L3 法规推进:2025 年被视为 L3 级自动驾驶落地元年,工信部等部门正加快相关标准制定,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明确。目前,L2 级辅助驾驶事故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
- 测试与示范规范:中国多地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如北京、武汉等地允许 L4 级车辆在特定区域示范运营,但普通消费者车辆仍受限于 L2 框架。
- 合肥本地政策
- 测试区域开放:合肥已开放超 464 公里测试道路,覆盖城市道路、快速路及高速,支持自动驾驶乘用车、巴士等多场景测试。但小米 SU7 的具体测试范围尚未公开。
- 法规支持:《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自 2025 年 2 月施行,鼓励在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但未明确允许 L3 级车辆上路。
三、实际应用建议
- 功能使用边界
- 适用场景:SU7 的 NOA 功能在高速、城市主干道等结构化道路表现稳定,可辅助车道保持、自动变道等操作。但在施工路段、异形障碍物(如临时路障)、复杂路口等场景中,仍需驾驶员高度关注。
- 人机协同:用户需严格遵守 “驾驶员始终为责任主体” 的原则,避免因系统宣传产生误导性认知。例如,小米官方明确提示 NOA 功能 “非完全自动驾驶”,需随时准备接管。
- 区域适配性
- 合肥本地支持:合肥包河区等区域已开展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试点,用户可通过预约试驾体验 SU7 的智驾功能(如包河经开区的测试线路)。但普通道路仍需依赖 L2 级辅助,且施工路段可能存在系统限制。
- 跨区域兼容性:SU7 的城市 NOA 功能已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但不同地区的道路标识、施工管理差异可能影响系统表现。
- 安全与风险提示
- 事故后改进:小米在事故后强调 “持续优化算法”,但具体针对施工路段的识别升级尚未公开。用户在类似场景中需格外谨慎。
- 保险与保障:小米联合保险机构推出 “智驾保障服务”,覆盖部分场景下的责任风险,但具体赔付条件仍需细则支持。
四、未来展望
- 技术迭代
小米计划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和世界模型技术提升智驾能力,目标在 2025 年内实现更自然的车道博弈和障碍物规避。硬件冗余设计(如激光雷达)为未来升级至 L3 提供了基础。
- 法规突破
若 2025 年 L3 法规正式落地,SU7 可能通过 OTA 激活相关功能,但需满足严苛的测试与认证要求。合肥作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城市,或率先开放特定区域的 L3 应用。
总结
2025 年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能力在硬件配置和软件功能上已具备较强竞争力,但其实际表现仍受限于法规框架和技术成熟度。用户在使用时需明确 L2 级辅助驾驶的定位,避免过度依赖系统,尤其在施工、复杂路口等场景中保持高度警惕。随着技术迭代和法规完善,SU7 有望在未来逐步解锁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但现阶段仍需以安全为核心,理性看待智驾技术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