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团队已形成覆盖研发、制造、供应链、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的多元化阵容,既有来自传统车企的资深专家,也有互联网与科技行业的顶尖人才。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核心成员及团队架构分析:
一、管理层与核心高管
- 雷军
- 职位: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同时兼任小米汽车部总裁。
- 角色:全面统筹小米汽车战略方向,直接领导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及智能座舱四大核心板块。雷军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 “汽车业务是小米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并亲自参与产品定义与技术攻坚。
- 于立国
- 职位:小米汽车部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
- 背景: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原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极狐事业部总裁。在北汽期间主导极狐与华为、麦格纳的合作,2022 年加入小米后推动 SU7 量产爬坡,2025 年 2 月人事调整后全面负责工厂产能提升。
- 关键贡献:主导小米北京工厂二期建设(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并推动武汉第三工厂筹备,目标将总产能提升至 40 万辆 / 年。
- 黄振宇
- 职位:小米汽车部副总裁,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质量部总经理。
- 背景: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参与北汽新能源与麦格纳合资项目,2023 年 6 月加入小米后主导供应链体系搭建。
- 核心职责:整合全球零部件资源,优化成本结构,同时强化质量管控,推动小米汽车供应链国产化率提升至 85% 以上。
- 于锴
- 职位: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曾负责互联网业务转型,2025 年晋升后主导产品创新与研发。
- 近期动态:推动小米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和 SUV 车型 YU7(2025 年 6 月上市)的产品定义,其中 SU7 Ultra 上市三天订单突破 1.9 万辆。
- 刘黎
- 职位: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 背景:原小米生态链产品负责人,2025 年调任后专注用户体验优化。
- 技术突破:主导 HyperOS 系统与米家生态深度融合,实现 “手机 - 汽车 - 家居” 无缝联动,支持语音控制、AR-HUD 等功能。
二、技术研发与关键岗位
- 叶航军
- 职位:小米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 背景:原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负责人,2023 年加入小米后组建自动驾驶团队。
- 成就:2025 年带领团队实现 “车位到车位” 端到端智能驾驶,研发预算达 35 亿元,绩效获评 A 级(小米最高评级)。
- 胡峥楠
- 职位:小米汽车高级顾问,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
- 背景:原吉利研究院院长,主导开发 CMA、SEA 架构,2021 年以顾问身份加入小米。
- 贡献:协助小米 SU7 实现 3 年整车落地,推动模块化生产与标准化流程,规避竞业协议限制。
- 孙智伟
- 职位:小米汽车电池系统负责人。
- 背景:原宁德时代高级工程师,2024 年加入小米后主导固态电池研发。
- 技术进展:与清陶能源合作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 400Wh/kg,计划 2027 年量产。
- Ricard Aiguabella Macau
- 职位:首席空气动力学工程师。
- 背景:原法拉利 F1 空气动力学家,2025 年 1 月加入小米。
- 项目:优化 SU7 Ultra 风阻系数至 0.195Cd,提升续航与性能。
三、国际团队与行业外援
- Rudolf Dittrich
- 职位: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
- 背景:原宝马底盘技术主管,拥有 15 年宝马及 F1 车队经验,2025 年加盟小米后筹建慕尼黑研发中心。
- 目标:推动小米汽车欧洲本地化研发,计划 2026 年推出右舵版车型。
- Chris Bangle
- 职位:设计顾问。
- 背景:原宝马设计总监,主导设计宝马 i3、i8 等经典车型,2024 年起为小米汽车提供设计指导。
- 影响:SU7 的 “流体雕塑” 设计语言即融合了其极简主义风格。
- Dusan Sarac
- 职位:欧洲业务高级工程师。
- 背景:原宝马 / 劳斯莱斯动力系统专家,2025 年加入小米后负责电驱系统研发。
四、供应链与生产体系
- 季国伟
- 职位:小米工厂厂长。
- 背景:原北汽蓝谷麦格纳总经理,2023 年加入小米后优化产线效率。
- 产能目标:2025 年实现月产 2.5 万辆,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 3 个月内。
- 赵鹏
- 职位:智能制造部总监。
- 背景:原北汽蓝谷麦格纳生产管理负责人,2024 年加盟小米后推动工厂数字化转型。
五、行业背景与人才战略
小米汽车团队呈现 “传统车企 + 科技公司” 的跨界融合特征:
- 传统车企背景:约 60% 核心成员来自北汽、麦格纳、吉利等,如于立国、黄振宇、胡峥楠等,擅长制造与供应链管理。
- 科技行业背景:约 30% 成员来自华为、谷歌、特斯拉,如叶航军、Ricard Aiguabella Macau 等,强化智能驾驶与软件能力。
- 内部培养:约 10% 为小米内部晋升,如于锴、刘黎等,熟悉小米生态与互联网思维。
六、最新动态与挑战
2025 年小米汽车团队面临两大核心任务:
- 产能爬坡:北京工厂二期投产与武汉工厂筹备,目标全年交付 35 万辆,需解决电池供应(宁德时代与弗迪混装)与芯片短缺问题。
- 技术突破:固态电池测试(2025 年 Q1 完成 - 30℃极寒测试)、HyperOS 系统迭代、欧洲市场拓展。
总结
小米汽车团队通过 “挖角 + 内部孵化” 构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矩阵,既有传统车企的制造经验,又有科技公司的创新基因。雷军的 “扁平化管理” 与 “战时指挥部” 架构(四大核心部门直接汇报)加速了决策效率,但产能压力与技术验证仍是 2025 年的主要挑战。随着欧洲研发中心的建立与固态电池量产推进,小米汽车正从 “新势力” 向 “全球化车企”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