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团队在继承早期架构的基础上,经历了显著的组织优化与全球化人才整合。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梳理与分析:
一、核心团队架构与关键职能
小米汽车的核心管理团队以雷军为战略核心,下设产品研发、智能制造、供应链、市场销售、国际化五大板块,同时强化了智能驾驶、软件生态、用户运营等新兴领域的布局。根据 2025 年最新人事调整,团队呈现以下特点:
1. 战略决策层
- 雷军(CEO):全面统筹汽车业务,直接领导技术研发与产品定义,主导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
- 刘德音(总裁):原小米集团副总裁,负责整体运营与资源协同,协调手机、AIoT 与汽车业务的生态联动。
- 林世伟(CFO):兼任汽车业务财务负责人,主导资本运作与全球化融资,推动小米汽车独立上市筹备。
2. 产品与技术研发
- 于锴(产品部总经理):负责车型规划与创新,主导 SU7 系列迭代及 YU7 等新车型开发,直接向雷军汇报。
- 胡峥楠(工程与产品负责人):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负责整车工程与制造工艺,主导工厂智能化升级与供应链优化。
- 李田原(设计总监):前宝马 iX 主设计师,主导 SU7 系列外观设计,同时参与欧洲设计中心筹建。
- 叶航军(人工智能部总经理):负责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研发,推动 L4 级技术落地及与 HyperOS 系统的深度整合。
3. 制造与供应链
- 于立国(智能制造部副总裁):原北汽极狐总裁,分管工厂运营与生产体系,推动一期工厂产能提升至 28 万辆 / 年,二期工厂(2025 年 7 月投产)聚焦 YU7 生产。
- 黄振宇(供应链与质量部总经理):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负责全球供应链管理,主导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核心供应商的合作。
4. 市场与用户运营
- 卢伟冰(国际部总裁):统筹全球市场拓展,主导欧洲、东南亚等区域的销售网络建设,推动 2027 年海外交付目标。
- 刘黎(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负责用户体验与软件生态,优化 SU7 车机系统及小米汽车 App 功能,提升用户活跃度。
5. 国际化与技术合作
- Rudolf Dittrich(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前宝马底盘技术主管,主导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性能调校,推动欧洲市场本地化研发。
- Ricard Aiguabella Macau(空气动力学专家):前法拉利工程师,优化 SU7 系列风阻系数至 0.195Cd,提升续航与操控性能。
二、团队迭代与全球化布局
小米汽车核心团队的演变体现了 **“本土经验 + 国际视野”** 的融合策略:
- 早期架构(2021-2023 年):以小米元老为主,如张峰(供应链)、洪锋(软件)等,辅以李田原等汽车行业人才,侧重供应链整合与产品定义。
- 中期调整(2024 年):引入胡峥楠、于立国等传统车企高管,强化制造与工程能力,推动工厂建设与产能爬坡。
- 全球化阶段(2025 年):加速欧洲研发中心建设,挖角宝马、法拉利等顶尖人才,布局智能驾驶与性能调校,同时启动海外销售筹备。
三、关键挑战与未来动向
- 产能与交付压力: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需依赖双工厂协同(一期 28 万辆 + 二期 6 万辆),供应链稳定性与生产效率是核心考验。
- 技术突破:L4 级自动驾驶、800V 高压平台等自研技术需在 2025 年实现量产验证,叶航军团队的研发进展至关重要。
- 盈利平衡:尽管毛利率提升至 20.4%,但年亏损仍达 62 亿元,需通过规模效应与高端化(如 SU7 Ultra)改善财务表现。
四、信息局限与建议
目前,小米汽车尚未公开 2025 年完整的 17 人核心团队名单。上述信息基于公开报道与行业分析,部分高管职位可能存在变动。建议关注以下渠道获取最新动态:
- 小米集团财报:定期披露汽车业务负责人及战略方向。
- 官方公告:如车型发布会、工厂投产仪式等场合的高管亮相。
- 权威媒体:36 氪、路透社等对小米汽车核心团队的深度报道。
如需更详细的组织架构或成员履历,可参考小米汽车官网或通过 LinkedIn 等职业平台查询高管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