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被列为 “风险车型” 的说法,目前并无官方机构(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信部等)发布的正式文件或公告。不过,结合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相关事件和行业动态,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官方召回事件与安全隐患
-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缺陷
2025 年 1 月,小米汽车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了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11 月 26 日生产的30931 台 SU7 标准版车型。该缺陷可能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静态障碍物探测,增加泊车时的剐蹭或碰撞风险。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大规模召回,涉及车型占其总销量的约 28%。
- 解决方案:通过 OTA 远程升级修复软件,用户无需到店处理。
- 背景:2024 年 11 月,多地车主反馈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导致车辆碰撞,小米官方承认是系统 BUG,并承诺承担维修费用和补偿。
- 高速碰撞事故与智驾系统争议
2025 年 3 月,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高速施工路段开启 NOA(导航辅助驾驶)时,因系统未能及时识别障碍物,驾驶员接管后仍发生碰撞,导致三人遇难。事故暴露了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和复杂路况下的局限性:
- 技术短板:SU7 标准版采用双目纯视觉方案,最大探测距离约 200 米,显著低于激光雷达方案(250-500 米),且 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
- 行业影响:此次事故引发公众对 “全民智驾” 的信任危机,部分地区暂停推广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二、舆论风波与网络谣言
- 伪造 “风险车型” 公告
2025 年 2 月,有自媒体伪造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称小米 SU7 被列为 “新势力重点观测车型”(第 3 类风险等级)。小米官方澄清该信息为谣言,并表示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责任。
- 法律后果:伪造国家文件可能触犯刑法,涉事者或面临 3 年以上有期徒刑。
- “断轴” 争议与用户维权
2025 年 1 月,一辆 SU7 因超速撞击坑洼路面导致悬架摆臂断裂,车主质疑车辆质量问题。小米技术团队调查后认定,事故系外力过载所致,非产品缺陷,但车主拒绝配合检测并放弃保险索赔,引发舆论争议。
- 用户投诉:车质网数据显示,小米 SU7 存在定金不退、空调故障、玻璃开裂等问题,反映出售后服务和品控短板。
三、行业监管与技术挑战
- 工信部专项整治行动
2025 年 3 月,工信部约谈 19 家车企,要求规范辅助驾驶宣传,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零接管” 等误导性词汇。小米 SU7 Ultra 的 “赛道模式” 宣传因未落实地理围栏技术,被指可能违反相关规定。
- 技术约束:欧盟强制安装智能速度辅助系统(超速自动断油),而小米的限速措施较为薄弱,存在安全隐患。
- 电池安全与热失控风险
2025 年 3 月的高速碰撞事故中,SU7 标准版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在撞击后起火,引发对 CTB(Cell to Body)电池技术的质疑。尽管国标要求电池热失控预警时间不少于 5 分钟,但剧烈碰撞可能突破设计极限。
- 行业趋势:固态电池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但其产业化仍面临成本高、工艺复杂等挑战。
四、市场影响与用户信任
- 销量与品牌声誉
2025 年 4 月,小米集团港股因事故消息单日市值缩水 800 亿元,部分地区退订率高达 18%。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和智能驾驶能力产生疑虑,尤其是与华为、蔚来等竞品相比,其技术短板更为突出。
- 用户认知偏差
部分车主对智能驾驶存在 “盲目信任”,例如在高速事故中,驾驶员未能及时接管车辆,反映出车企风险教育不足。此外,小米在营销中强调高阶智驾功能,但低配车型(如 SU7 标准版)的实际能力与宣传存在差距。
五、总结与建议
- 风险车型的定义:通常指存在系统性缺陷或被官方机构列为高风险的车型。小米汽车 2025 年的召回事件和事故暴露了软件、智驾和电池安全等问题,但尚未被官方正式列为 “风险车型”。
- 用户建议:
- 关注官方召回信息,及时更新软件(如智能泊车系统)。
- 谨慎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避免过度依赖。
- 购车前了解车型配置差异(如智驾方案、电池技术),并参考第三方评测。
- 行业启示:智能汽车的安全需技术、法规和用户教育协同推进,车企应强化风险提示,避免夸大宣传。
六、相关事件时间线
时间 | 事件 |
---|---|
2024 年 11 月 | 小米 SU7 自动泊车功能故障,车主集体投诉。 |
2025 年 1 月 | 小米召回 30931 台 SU7 标准版,因软件缺陷影响泊车安全。 |
2025 年 2 月 | 自媒体伪造 “风险车型” 公告,小米辟谣并启动法律程序。 |
2025 年 3 月 | 工信部约谈车企,规范智驾宣传;小米 SU7 高速事故引发安全争议。 |
2025 年 4 月 | 小米港股市值缩水,用户退订率上升;车质网投诉量增加。 |
以上信息综合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权威媒体及行业分析,反映了小米汽车在 2025 年面临的挑战与争议。建议用户以官方公告和第三方检测报告为准,理性评估车辆安全性。